城鄉道路及公共場所,能夠借助成千上萬的攝像頭,鋪設一張“天網”實現監控全覆蓋。水中能否也有一張“天網”,監控各條河道的實時水質情況變化,追溯污染的責任源頭?
這張水中的“天網”,將在臺州成為現實。今年3月,臺州在全市開始建設治水“天網”工程,預計到8月底建成109個微型水質監測站,覆蓋市域范圍內的9個縣(市、區)交接斷面,實時記錄各地入境斷面和出境斷面的水質變化。目前,已有9個微型水質監測站開始運行,其余100個已開工建設。
記者來到南官河路橋段下里橋附近,這里正在實施平整作業,準備微型水質監測站的開工建設。“臺州市域范圍內水系情況復雜,僅南官河就涉及椒江、黃巖、路橋、溫嶺等多地。”臺州市治水辦副主任徐高獻介紹,建設治水“天網”工程,就是要將入境斷面和出境斷面的水質變化情況納為考核縣(市、區)治水成績的主要依據。“各地治水舉措多樣,但最終還是要憑水質說話,水質的提升是治水最有力的成果。”徐高獻說。
臺州計劃分3年,以漸進模式實施治水“天網”工程。今年8月底前,縣(市、區)交接斷面的微型水質監測站將全部建成,明年逐漸普及到鄉鎮交接斷面。預計明年在全市125個鄉鎮(社區)之間,建設微型水質監測站200余個。最后一步,將覆蓋到重點企業、污水處理廠的排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