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四屆“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二十九屆“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2016年“世界水日”的宣傳主題是“水與就業”(Water and Jobs)。
“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到來之際,我們需要一起關心我們所在城市的水資源情況。去年此時,膠東半島大面積的“干旱”情況回想起來至今讓人后怕。煙臺是一個缺水性城市,近年來甚至通過“引黃入煙”的方式,增加城市水源,補給城市用水。今年兩會期間,市長張永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煙臺要全力打造“海綿城市”,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受氣候影響,煙臺的春天“習慣性”干旱,煙臺目前蓄水是否存在壓力?什么是“海綿城市”?煙臺距離“海綿城市”還有多遠?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降水給力+黃河水入煙,水庫蓄水壓力不大
記者昨天從市氣象局了解到,自去年10月1日至今年3月20日,全市平均降水量達到了168.4毫米,該數據要比常年同期的97.0毫米多71.4毫米,增多幅度達到了73.6%。市水文局昨天向記者提供了一組今年的降水數據,2月全市平均降水量37.1毫米,比去年同期多33.7毫米,比歷年同期多33.9毫米。截止到2月底,今年全市平均降水量45.5毫米,比去年同期多33.2毫米,偏多270.4%,比歷年同期多32.5毫米,偏多248.9%,對春季旱情有一定程度緩解。
由于去年底與今年前三個月的降水量足夠給力,這就使得煙臺目前的蓄水工作暫時沒有遇到如去年大旱時那般壓力,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農業生產用水需要。除了“天公作美”,去年下半年開始“入煙”的黃河水為我市的用水保障工作發揮了重大作用。
煙臺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于2012年12月開工建設,去年發揮作用。膠東調水干線工程在我市境內全長278公里,途經萊州、招遠、龍口、蓬萊、棲霞、福山、萊山、高新和牟平區9個市、區,設計年調水量9650萬立方米。
去年12月,南水北調煙臺市區配套工程調引而來的黃河水分別蓄入福山門樓水庫和牟平高陵水庫。此次應急調引黃河水,是煙臺市區首次承接客水,有效緩解了市區供水危機,保障市區居民正常生活生產用水。
去年春天,我市遭遇持續嚴重干旱,城市生活及工農業用水缺口巨大。12個月來,煙臺持續干旱少雨,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降水567.5毫米,比歷年同期偏少15.8%,是2001年以來同期降水量最少年份。去年4月25日,我市啟動了史上首次應急調引黃河水,為期80天的調水過程中,3150萬立方米黃河水先后流經萊州、招遠、龍口、蓬萊,就此正式形成本地水與客水“雙水源”的城鄉供水保障格局。
記者從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局了解到,2015-2016年煙臺第二次應急調引黃河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去年12月14日起至今年2月,向威海市供水,待威海市供水進入運行平穩期后,我市將利用膠東調水工程預留分水口向市區供水。第二階段從3月開始,我市門樓水庫及萊州、招遠、龍口、蓬萊將全面調引黃河水,應急調水進入高峰期。
煙臺為何要打造“海綿城市”?
由于相關部門的努力,本地水與客水“雙水源”的城鄉供水保障格局,從根本上解除在枯水年和連續干旱年我市發生城市供水危機的尖銳矛盾,對全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全天候滿足供水需求的作用。但是,這并不代表能夠從根本上改變“煙臺缺水”的資源匱乏情況。換言之,應急調運而來的客水能夠緩解用水緊張的局面,但為減少應急場面出現,還是需要全市上下共同提高節水意識,打造“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山東省政府辦公廳日前發布《關于貫徹國辦發〔2015〕75號文件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從今年開始,各類城市新區、園區和開發區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以及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改造,都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海綿城市的建設并不復雜,重在建設者的理念更新、落到實處以及持之以恒。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安德利地產在龍泉鎮開發的溫泉、山泉雙入戶的“山水名郡”就實踐了“海綿城市”這一理念,打造“海綿社區”。據安德利地產總經理張偉介紹,山水名郡的開發不僅堅持社區綠化,加大雨水直接滲透面積,并且在社區地下100米修建了一個高度達2米的地下“水庫”,專門用來收集雨水,以方便社區內的綠化及清潔衛生使用,統籌發揮了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進一步提升了小區的現代化、生態化水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此外,萊山區投資1.5億元對迎春大街道路及其附屬設施進行綜合提升改造,改造將引入“海綿城市”和“智慧城市”系統,以打造“煙臺第一街”為目標,進一步提升道路的承載力和沿途風貌,以滿足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按照市政設計方案,市政府周邊雨水管網綜合改造,擬對港城東大街、觀海路、迎春大街等新鋪雨水管道或對原過細管徑進行改造。污水方面,對迎春大街西側原有污水管道進行改造,對港城東大街、桐林路部分路段重新鋪設污水管道。
專家:“海綿城市”需全面提升節水意識
煙臺大學建設學院副院長、市政協委員賈志林一直關心煙臺的“海綿城市”建設。他在今年兩會期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海綿城市”的建設關鍵在于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此外,必須全民提升節水意識。
賈志林認為,煙臺“海綿城市”建設的難點在于老城區的改造。“老城區的改造相對困難,因為城區建設基本成型,而且地下管網復雜。”賈志林說,盡管存在困難,但是不代表“海綿城市”與老城區絕緣:“在進行社區改造或者地下網管改造的時候,將新理念的落地貫穿其中,就能夠增加城市地面的吸水面積。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積少成多,長此以往,老城區也能夠成為‘海綿城區’。”
當下煙臺的“海綿城市”建設,賈志林認為,市民節水意識的提升最為關鍵。“最重要的是提升市民的節水意識,將節水意識貫穿到生活的每個方面。在新城區的建設當中,相關部門加強監管,開發商在建設每個項目的時候,都要盡可能地讓‘海綿城市’的理念體現其中。”賈志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