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外媒體關注的“全國兩會”已在各界的關注下落下帷幕。水利部部長陳雷3月16日在經過“部長通道”時說,今年我國氣象年景偏差,將從可能出現最不利的情況出發做好應對大災的準備,有能力有信心戰勝今年的洪澇干旱災害和強臺風侵襲。再度引起了大家對城市“看海”的擔憂。近年來,每當雨季來臨,中國居民遭受嚴重洪災的消息就往往見諸報端。從2008年起,中國遭受洪災的城市已增加一倍以上。每年的城市排水大考,讓很多城市郁悶。中國從十多年前就開始試驗“海綿城市”設計理念。但直到最近領導人要求“加強海綿城市建設”后,它才成為城市規劃者中的流行詞。 今年的全國兩會,讓海綿城市“時尚”再度升級。面臨“年景偏差”的大考,我們的海綿是“塞子”還是“賽點”?

看海和看海綿的區別
自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后,城市“看海”一詞被大家所慣用。知名水文學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文氣象學院教授林炳章指出,全國2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以上目前面臨“一下雨就澇、沒有雨就旱”的尷尬局面。
在“看海”熱詞頻頻出現后,“海綿城市”引起了很多城市的關注 ,希望用“海綿”塞住“海水”。繼2014年11月住建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后,2015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又聯合發布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同年10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要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政府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用于試點城市專項資金扶持。自此,海綿城市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建設浪潮。目前,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談及“海綿”有點心塞
海綿城市的建設剛剛興起,在技術和政策方面的支持都亟待加強。在技術方面,思維方式、標準和規范乃至定額都是目前制約海綿城市建設的瓶頸;在政策方面,規劃管理、投融資體制、建設主體、費價政策、地塊開發政策以及經濟杠桿都需要加快研究和落地。資金短缺,是目前海綿城市建設面臨的普遍現象。海綿城市建設沒有錢“萬萬不能”,但也并非“有錢就萬能”。
雖然中央政府對“海綿城市”加大了投資力度,但是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設施,使得建設成本大概在1億-1.5億元/平方公里,僅僅2015年16個試點城市總投資需求就在3000億元以上。而目前我國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遠達不到海綿城市的標準。也就是說,建設海綿城市將對現有的地下管網進行大規模改造。而海綿城市涉及瀝青滲水以及公路地面滲水等功能,需要使用特別的水泥和磚面、滲水的瀝青,涉及巨額的資金。
所以我們在當前情況下建造海綿城市,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層面上的不成熟,還有建設成本遠遠超過政府計劃投資資金的問題。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革中央以集體提案形式提交了《關于因地制宜,科學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提案》。提案參與撰寫人、民革中央人資環委員會委員、北方工業大學副教授傅凡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控制目標過高、缺少地方規范對接、技術措施局限性等,成為當前海綿城市建設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傅凡認為,隨著海綿城市研究和建設的不斷深入,一些問題需要重視。
首先,是相關政策文件控制目標過高。《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就地消納和利用70%的降雨。對于高密度城市,特別是老城區,綠地率低,地下空間往往已被利用,單純依靠開發技術措施難以達到控制目標。另外這對去除污染物能力有限,水質難以達到相應的標準。
其次,是對海綿城市缺乏科學的系統的認識。一些地方認為海綿城市就是建下凹綠地。在資金、人員、認識都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盲目上馬快速建設,會造成不良后果。
三是缺少與國家政策對接的地方規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中一些措施對于某些地區不一定適用。例如,可滲透鋪裝在寒冷地區就不適合實施,雨雪融化后滲入鋪裝面層和基層,會出現凍裂、凍脹的現象。
四是現有措施存在局限性。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屋頂花園都要求耐澇性強植物,對物種有限定性,因此大面積推廣會造成本土植物物種以及相關的其他生物物種減少。
從看海到海綿 海綿城市建設該落地
水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從看海到海綿,我們究竟改如何落地海綿城市建設?
在水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將雨水資源利用與景觀水景結合起來顯得尤為適宜。在雨水充沛的城市,景觀設計師可以靈活運用雨水景觀來增強城市排水功能。尤其是在綠地等城市公共環境中,這些雨水景觀能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變廢為寶。
中國海綿城市的建設并非只是簡單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是新的城市開發建設和運營模式,它不僅需要在城鎮化過程中建立生態治理的理念,同時也需要一系列規劃,制度和政策保障生態理念的執行,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的全社會投入以及長期的維護和升級。
相比于傳統“快排”模式的末端處理,海綿城市模式是一個由源頭減排、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結合的系統工程,涉及規劃、建設、運營三個環節。
整個系統工程由中前端的生態修復、園林綠化、綠色建材和后端的管網建設、智慧水務、污水污泥處置等多個行業來配合完成。因此,園林、建材、水務、監測將分食海綿城市萬億市場。
全國范圍上看,園林和建材市場將是主角,分別在披露的試點規劃投資額中占比約15%-25%和40%左右。借鑒國外經驗,城鎮化中期的雨洪治理尚需從水務入手,因而在城鎮化率低、基礎設施尚未完善的區域,水務公司有望因市場低估而表現超出想象。德國、美國和日本是較早開展雨水資源利用和管理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取得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近年來,我國的雨水資源化利用與管理逐漸起,作為前車之鑒,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可以吸取國外海綿建設的優秀經驗,繞考難點,直奔主題,改變目前“看海”現狀,海綿城市建設急需盡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