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近年來,國內海綿城市建設方興未艾,寧波市也積極部署開展海綿城市創建工作,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等區域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近期,農工黨寧波市委會組織政協委員和相關專家,成立課題組,深入開展調研,尋找寧波市海綿城市建設中的“短板”,提出相關對策建議。這些意見建議很有針對性,對寧波市下一步補齊海綿城市建設“短板”具有積極的意義。
寧波地處江南水鄉,因水而靈動,因水而美麗,然而近年來頻遭水患。“菲特”、“燦鴻”等臺風給我市帶來了巨大的洪澇災害,人們記憶猶新。
根據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全國351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研,2008年至2010年,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另一方面,全國也有多座城市出現嚴重缺水現象。而寧波市因受地理位置、氣象、地貌等條件影響,城市不僅面臨著“洪、澇、潮”三重威脅,水資源缺乏、城市供水緊張等問題也日益突出。總之,城區有時候水太多,導致澇澇災害;有時候水太少,造成干旱缺水、供水緊張;河網水質下降,水環境比較差。這“水多、水少、水臟”問題,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和城市有序運行。
那么,通過什么辦法能夠解決這惱人的“水多、水少、水臟”問題呢?
近日,農工黨寧波市委會組織政協委員和相關專家,成立課題組,圍繞寧波市海綿城市建設深入開展調研,并在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提出“推進寧波海綿城市建設,提高‘五水共治’成效”的建議。
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通俗地講,海綿城市就是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蓄水、釋水,最大限度地留住雨水,并很好地再利用這些雨水。
“傳統的水利建設,以大河道、大工程建設為主,主要解決流域性問題,對解決城市小片區‘水多、水少、水臟’等問題作用不是很直接;而傳統的市政建設以片區為主,但又往往忽略了大環境對市政建設的前置條件,導致市政建設小環境與河網大環境不太協調。”課題組成員、市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分院院長張芳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能夠轉變傳統的理念,改變傳統做法,促進市政建設小環境與河網大環境相協調,這非常有利于解決我市城區‘水多、水少、水臟’問題。”
通過深入的調研,課題組成員認為,海綿城市的建設為解決城市水問題開拓了新的思路,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的轉變,對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修復城市水生態、實現雨洪利用、促進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寧波海綿城市建設
試點工作取得成效
據了解,近年來,寧波市在城市建設中已在多處、多點,采用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措施,進行了海綿城市工程實踐。其中,江北慈城新區2004年起已采用了澳大利亞水敏感城市設計理念,對雨水徑流污染進行凈化、回收、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東部新城生態走廊綜合了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點,構建了一條長約3.3公里的“水體過濾器”,形成了可持續的生態基質。寧波作為國家節水型城市、園林城市和生態市,正在全力推進“五水共治”專項行動,這些都為海綿城市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寧波積極響應號召,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市住建委結合寧波城市實際,按近、中、遠期制定了工作目標。近期(2015-2018年):結合“品質城市提升、美麗寧波建設”,推進海綿城市項目建設。中期(2018-2020年):初步建立海綿城市配套標準、管理制度和監測預警體系,至2020年,全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達到能將70%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目標。遠期(2020-2030年):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中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至2030年,全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課題組認為,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寧波市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并舉,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內澇問題。注重完善專項規劃,為海綿城市建設的前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試點區域和試點工程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為全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寧波海綿城市建設
仍存在一些“短板”
張芳指出,課題組深入江北慈城、杭州灣新區、大榭開發區等地實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經過深入分析,課題組成員認為,雖然我市海綿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等工作總體上還比較薄弱。
課題組指出,當前寧波市海綿城市建設依然存在著以下一些“短板”:
一是缺乏以海綿城市建設為理念的系統性規劃。我市編制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但是各個規劃之間未能進行有效整合,甚至在個別區域的布局和建設方案上存在較大矛盾。例如在城市防洪規劃中布局的蓄滯洪區成為下一階段城市開發的重點區域;綠地建設的地坪控制高于周邊道路、甚至小區地坪高程,造成暴雨期間道路受淹中斷;對城市建設擴大所帶來的防洪排澇、水資源供給、水生態保護等一系列問題,往往采取“亡羊補牢”的解決辦法。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源頭控制到末端調蓄,從雨水收集到有效利用,涉及城市建設各個方面,而目前我市還沒有以建設海綿城市為目標的系統規劃。
二是缺乏設計指導和建設標準。“海綿體”有多種形式,涉及小區開發建設、交通道路建設、公共綠地建設、水系湖泊建設等方面,但是需要蓄滯多少雨水、需要建設多少空間、需要采用什么樣的材料、蓄滯的雨水如何有效利用,尚未有明確的建設標準。對如何通過“海綿體”的建設,實現雨洪利用,目前在各項城市建設標準中還未被納入。
三是“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尚未全面推廣。海綿城市要以河網水系、城市小區、城市道路、綠地廣場等建設為載體,建成各類“海綿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目前我市海綿城市建設模式還未在我市全面推廣。河道水系被侵占、填埋現象時有發生,中心城區水面率不足4%;建筑小區開發綠化率不高,城市道路以硬質鋪裝為主,綜合產流系數大于0.7;由于棄土無處消化等原因,道路兩邊綠地、甚至公共綠地廣場地坪高于道路,不僅不能發揮其蓄滯作用,反而造成澇水轉移,加重周邊地區的內澇。
針對海綿城市建設
課題組提出對策建議
為全面推進寧波海綿城市建設,提高“五水共治”成效,課題組提出對策建議:
轉變城市規劃和建設理念,編制城市大“海綿”規劃。推進由災害管理向資源化、生態化管理的轉變,將城市開發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有效結合,發揮綜合效益。建議由規劃部門牽頭,統籌協調建設、水利、國土、城管、交通、園林等職能部門,抓緊啟動編制寧波市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做好頂層設計。
以建設海綿城市為目標,合理確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城市防洪排澇標準、雨洪利用率等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完善建成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等三大系統,采用源頭消減、中途傳輸、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以中心城區整體防洪排澇格局為基礎,針對各區域不同的“三水”問題,結合河道湖泊、濕地綠化、基礎設施、房產開發等相關要求,采取綜合措施,實現內澇治理、雨洪利用、生態修復的綜合效益,突破試點區域建設的局限性和專項規劃的單一性。
開展建設標準修訂,指導海綿城市建設。在寧波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總體方案的基礎上,分解和明確各地塊低影響開發的主要控制指標。按照控制指標的要求,積極開展各類建設標準和導則的修訂工作(如綠地、道路、建筑與小區等雨水系統導則),將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和要求納入建設標準體系內,全面指導海綿城市建設;在建筑小區開發中,增加透水鋪裝率、雨水控制率(類似于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中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主要指標,強化指標的約束性,并明確提出建設目標和要求;在城市綠地建設中,提出綠地綜合利用的目標和方式,構建要點,具體措施以及適應寧波地區的技術途徑和方法等,并且在建設工程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等環節,將海綿城市相關工程措施作為重點審查內容。
保護修復已有“海綿體”,構建城市新“海綿”。城市中的湖泊水系是城市天然的“海綿體”,是建成海綿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城市湖泊水系的溝通,水域空間的維護是實現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用、排”的基礎條件,因此首要的任務是保護和修復城市水系。三江六塘自古是寧波城的“水脈”,建議全面啟動寧波城塘河的綜合整治,發揮其蓄滯雨水作用,恢復其生態功能,保護和修復好寧波中心城的天然“海綿體”。
另一方面,從試點區向全市擴展,因地制宜積極構建城市中新的“海綿體”,創造各類低影響開發的新模式、新技術,新材料等。在小區中設計建設一些微型濕地和蓄水空間,并將儲蓄的雨水通過簡單處理后用于小區綠化養護、沖馬桶、洗車等,建設“海綿社區”;建成一定規模的下沉式公共綠地或公園,平時可作為居民的休閑場所,暴雨期作為蓄滯雨水的空間,緩解城市雨水管網和河道排水壓力,形成“海綿公園”;城市道路建設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減少道路凈產流量,兩邊綠化帶也采用下沉式,建成“海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