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成本大但建成后“一勞永逸”
燈光明亮、空間寬敞、設施齊備、四壁整潔的城市地下隧道里,各種給水管、中水管、燃氣管、通信信息管(含電話、寬帶、閉路電視、公安交通監控信息等)、電力管、雨水管、污水管等有序擺放。這就是被稱為“馬路拉鏈終結者”的綜合管廊,也稱“共同溝”。
日前,記者在福州瑯岐環島路地下綜合管廊(一期)看到,這條福州市首條綜合管廊位于瑯岐環島路西側的非機動車道下,總長3927.66米。該“隧道”斷面呈四方形,寬度達到5米多,高度2.5米左右,采用雙艙布置,其中綜合倉寬度約3米,主要設置通信信息管(電信、寬帶、交通監控電纜、有線電視電纜)、再生管道(中水管)、給水管等;電力倉寬度約2米,主要用于設置高壓電力電纜。綜合管廊內監控、通風、消防、照明、排水系統完善。該綜合管廊總造價約16355萬元,平均每米約4.16萬元。
“地下綜合管廊前期的一次性投資,相對于以前各部門各自破路挖溝的成本要大很多,但從長期和綜合的成本看,其實是省錢的,并且它一旦建成即可‘一勞永逸’,是解決‘馬路拉鏈’頑疾的根本之策。”據瑯岐環島路項目部工作人員介紹,在以往的城市建設中,各部門的各種地下管線往往各自為政。一旦出現故障,不同管線的工作人員進行檢修時,往往需要對路面反復“開膛破肚”,既花費大量資金,又容易對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影響。綜合管廊建成后,工作人員只需通過管廊的進出口即可方便隨時檢修,從而大幅減少維護成本。
預留發展空間使用壽命長達百年以上
“瑯岐島作為福州新區大開發的先行區,將打造成四季花團錦簇、瓜果飄香的國際生態旅游島。在瑯岐島建設綜合管廊,將各種管線全部入地安放,減少‘空中蜘蛛網’的視覺污染,是統籌道路交通、地下空間、歷史文化保護等因素后作出的統一規劃,能大幅提高城市品質。同時,從國內外建設綜合管廊的經驗上看,結合新區開發是全面建設綜合管廊的最佳時機,其建設成本最低,綜合效益最為顯著。”環島路項目負責人說,“現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很多新的擴容管線的品種我們目前甚至無法進行預計,我們現在在綜合倉布設了3至4層排線,每層可以布設6個孔,共18至24孔,這就給今后的發展預留了相當大的寬容度,以后管線需要進來,只要從吊裝口放入,然后在管廊內部進行布線即可。傳統的破路直埋方式,最多只能使用20年左右。綜合管廊的設計使用壽命可以長達100年以上。”
據了解,除瑯岐島環島路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外,福州目前還在市中心八一七路南街段西側人行道下方,結合地下空間的開發修建一條主體長約415米的綜合管廊,該管廊的底板即南街地下空間的頂板;在倉山區三江口片區按照“干線成環、支線輻射”的格局規劃建設福泉高速連接線、縱二路、橫五路等6條主干道的地下綜合管廊,總建設長度超過10公里。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規劃期限總體上與城市總體規劃一致。”福州市城建系統一業內人士對記者說,“但管廊工程規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按照該《建設指南》,我省的城市綜合管廊規劃原則上5年進行一次修訂,或根據城市規劃和重要地下管線規劃的修改及時調整。”
延伸閱讀>>>
我省這些點開建“共同溝”啦
2016年,我省提出,全省在建地下綜合管廊要超過50公里。
除了瑯岐,我省還有不少地方已在積極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平潭壇西大道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體現了平潭建設的高標準、高品質,全長3.52公里,每千米造價7000多萬元。
武夷新區規劃超前,首期實施建設的地下綜合管廊總長5591米,每千米造價高達5000萬元。
集美新城核心區拓展地下空間,目前已完成7.9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廈門成為全國唯一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雙試點城市。
相關政策>>>
前不久,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福建省城市綜合管廊建設指南》并向全省征求意見。按照該指南,我省擬將綜合管廊建設分為干線綜合管廊、支線綜合管廊、纜線綜合管廊三種。管廊工程規劃統籌兼顧城市新區和老舊城區。在建設區域方面,該指南明確,城市中心區、商業中心、城市地下空間高強度成片集中開發區,重要廣場、高鐵、機場、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所在區域;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線密集的城市主要道路以及景觀道路;配合軌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綜合體等建設工程地段和其他不宜開挖路面的路段等將作為綜合管廊建設的主要區域。
《指南》同時明確:綜合管廊實行有償使用制度,各入廊管線單位應向綜合管廊運營單位支付入廊費和日常維護費,相關收費標準由各設區市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核準。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是城市建設現代化、科技化、集約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城市公用管線建設綜合化、廊道化的發展新趨勢。無論是就當前的經濟利益還是長遠的社會效益,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的意義都顯而易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當務之急,更是百年大計,能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因此,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規劃應具前瞻性和可持續性,要為城市發展預留足夠的地下空間,要確保一次投資,長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