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伊始,銀川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便表示,我市將大力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工程。2月22日,銀川市規劃管理局召開《銀川市海綿城市規劃》編制座談會,正式啟動此項規劃。海綿城市離銀川不再遙遠。
事實上,海綿城市的建設早已在我國開展試點,特別是在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城市病多重爆發的大背景下,海綿城市顯示出了特別的意義。那么,到底什么是海綿城市?銀川市將如何建設海綿城市?未來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銀川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沈愛紅,試圖揭開海綿城市的面紗。
1 海綿城市的緣起預防“城里看海”
至今,銀川人對2012年7月29日的暴雨仍然記憶猶新。受冷暖空氣共同作用,銀川從當年7月29日21時之后開始降雨,截止到30日8時,累計降雨量達到117毫米,單日降雨量排名有氣象記錄(1951年)以來歷史第一。
作為一座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西北城市,銀川感受到了其他城市才有的“城市看海”,當夜,整個城市的交通幾乎陷于癱瘓,多條城市道路出現內澇,小區地下車庫被淹,積水多日之后才逐漸消失。
而銀川的遭遇并非孤立,近年來,包括北京、深圳等城市,都出現了因短時降雨出現的城市內澇。人們開始反思,是大量的硬化土地和縮減版的城市排水系統,造就了無數“城市看海”的奇觀。有統計數據顯示,全國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逢雨必澇遇晴易旱,而且遭遇旱澇災害之后處置措施也只是簡單的補水和排水。
2012年,海綿城市的概念開始在中國提出。2015年,住建部對外公布了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海綿城市開始在部分城市啟動。根據實際操作的經驗,國務院辦公廳在同年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從加強規劃引領、統籌有序建設、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組織落實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十項具體措施。
2 什么是海綿城市強調環境的彈性
銀川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沈愛紅說,“海綿城市就是要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不過,這僅僅是海綿城市最通俗的概念,一旦涉及到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則會成為一個龐大的城市環境提升工程。”沈愛紅說,海綿城市首先是城市規劃建設的理念和原則,然后才是技術措施。所謂理念指的是“低影響開發”,大自然本來是一個精密的運行系統,城市建設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利用,不要過多改變原來的地表涇流和地形高差。技術措施是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海綿城市首先應對的就是城市內澇,沈愛紅說,海綿城市主要通過“滲、滯、蓄、凈、用、排”六個要素對雨水施行立體化、系統化、科學化、合理化的綜合性管理,從雨水的“快收快排”變成“慢排緩釋”,強化系統治理,統籌上游下游和雨水與污水再生利用。
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是為了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強調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修復和低影響開發。換句話說,就是轉變城市建設理念和方式,讓城市整體環境更加健康。
3 銀川水系湖泊豐富具備海綿城市的基礎
沈愛紅表示,雖然是西北城市,但銀川的水系湖泊資源豐富,已經具備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銀川作為塞上湖城、百湖之市,區域主要河流為黃河干流及其支流,積水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四條;區域內溝渠水網密集,擁有引黃東干渠、西干渠、唐徠渠、漢延渠等十大干渠;區域含多處濕地公園,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區域含13處水源地保護地。河湖水系為銀川市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和骨架。”
從銀川市整體的規劃思路上看,海綿城市的建設與銀川市強調生態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不謀而合。沈愛紅說,銀川市總體規劃按照系統思維、人與自然和諧、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思路,明確提出生態保護策略,協調區域性資源的綜合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防治水土流失,有效保護森林、河湖、水庫等生態敏感地區。
此外,銀川市還提出區域發展策略,打造具有寧夏特色的“黃金海岸,塞上明珠”,積極創造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基地,這種思路與“海綿城市”建設相接近。
4 海綿城市優良環境對每個人都有益處
碧水藍天、明媚銀川是銀川市的名片,更是銀川市城市環境治理的永恒目標。事實上,海綿城市本身最終的受益者,也是每一個享受到優良城市環境的市民。沈愛紅說,海綿城市不僅可以解決當前多發的城市內澇災害、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突出問題,還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給城市帶來綜合生態環境效益的同時,也給老百姓的公共出行和休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比如,通過城市植被、濕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復,可以明顯增加城市‘藍’、‘綠’空間,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改善人居環境。同時,為更多生物特別是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樣性水平。”換句話說,無論是空氣質量,還是水系植被,海綿城市的建設都能對其進行提升。
因此,沈愛紅認為,首先社會公眾要做為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因地制宜創造各類低影響開發的新模式、新技術,如在房前屋后建設各類雨水花園、綠色陽臺、微型濕地、屋頂菜園,建設成千上萬的“海綿社區”、“海綿校園”、“海綿公園”等等。
與此同時,政府應大力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在全社會普及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理念,讓海綿城市建設蔚然成風,成為人們一種自發、自覺、自愿的行為,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5 海綿城市并不簡單銀川將面對三大挑戰
海綿城市是一個綜合性的城市環境提升工程,設計產業眾多,經濟驅動力也很強。有金融機構估算,到2020年海綿城市整體的市場空間可達2.3萬億~3.4萬億元。
沈愛紅說,建設海綿城市對于銀川市調整產業結構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包括建筑、材料、市政園林等相關行業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銀川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沈愛紅認為,首先,海綿城市建設需改變傳統城市建設模式,實現城市建設理念和思路的轉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城鎮化和環境資源協調發展,建設“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
其次,銀川市老城區硬化面積大,綠地率少,如何在有限的自然條件下建設海綿城市,將是銀川的一大挑戰。“換句話說,老城區就是要在生態上做加法,路面硬化上做減法。而這需要很大的智慧和成本。”
還有,銀川市雖然湖泊資源豐富,但多年平均降雨量僅180.94mm,多年平均蒸發量1584.9mm,“對于這種降雨量少蒸發量多的西北干旱城市,如何最大限度地將降雨資源充分利用,也是銀川的一大挑戰。要不然就難以實現存水蓄水這樣的功能。”
6 海綿城市已有先例銀川將加快規劃步伐
沈愛紅說,在地理方位上,同緯度的韓國首爾的清溪川為可借鑒的中水再生與景觀用水相結合的經典案例。
在發展理念上,新加坡的治水理念為可借鑒經典案例,新加坡四面環海,淡水資源奇缺,新加坡將水資源作為城市戰略資源,提出“三滴水”的治水理念,即收集每一滴落在新加坡的雨水,收集每一滴用后水,多次回收每一滴水。
在國內,同樣為百湖之市的武漢、常德作為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且已有值得借鑒的成功案例。
沈愛紅表示,對于銀川而言,目前的規劃理念是堅持西防水、中理水、東治水,留住天山水、用好黃河水、保護地下水、多元利用中水。
沈愛紅透露,目前海綿城市規劃已于2月22日啟動規劃,并召開了各個部門的座談會。“銀川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關注生態城市建設,在各類規劃編制過程中一直秉承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原則,《銀川市生態規劃》作為三大頂層設計之一,確定了市域范圍內的生態廊道,明確了限建區和禁建區的保護原則。《銀川慢行水系規劃》和《銀川市綠道規劃》為海綿城市的規劃提供了依據。”
另外,《銀川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和《銀川市排水規劃》已獲批,這些都是海綿城市規劃編制的基礎資料。《地下管廊規劃》和《海綿城市規劃》相輔相成,共同進行,為銀川市營造一個基礎設施完備、城市功能強大,具有彈性和韌性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