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平江新城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基礎設施規模跟不上發展步伐、建設理念落后成為了“城市病”的誘因。樹立“海綿城市”理念,建設海綿城市,不僅是解決城區內澇和“下雨看海”的有效手段,也是緩解水資源緊張的生態舉措。必須結合實際將海綿城市理念貫穿新建規劃始終,逐步改造建成區,突出加強城市綠地、公園、道路、廣場、公共建筑、住宅小區等立體建設,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水體、道路、建筑及設施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等作用,實現城市排水防澇能力的綜合提升,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提升文明城市形象。
一是在道路規劃上要滯滲結合。 對于新城乃至古城區,合理規劃道路是“海綿城市”重要建設內容,目前,城市內部分道路兩側的綠化帶還存在綠化高于道路的傳統做法,因道路硬化的需要,滲透性普遍較差,導致綠化草坪滯滲作用不明顯,造成雨水涇流增加城市排水壓力。因此,基層建議新建道路要預留下凹式或植草淺溝式綠地草坪;在負荷不大的人行路段推廣透水材料的運用,如步行街、人行道及街巷輔路等道路上可采用滲透磚進行鋪設。
二是在綠地公園上要景蓄兩用。 針對市區綠地公園仍然存在堆土造型的傳統景觀做法,以及公園內部標高常常高于周邊道路的設計,導致雨水向周邊道路排水系統集中,造成道路積水,不利雨水的下滲和蓄積。因此,城市綠地公園要采用下沉式綠地及沉降花園設計,在低洼地結合實際改造成與自然緊密結合的生態濕地公園,發揮公園平時滿足市民觀賞休閑,雨時應急防澇蓄水凈化,改變城市遇到雨水就澇的粗放排水防澇模式。
三是在河道駁岸上要滲排兼顧。 過去河道駁岸過于強調防洪快排的效果,普遍采取磚塊漿砌等人工固化的直立式硬質材料,既不利于河道與兩岸地下水體的交流補充,長時間的沖刷腐蝕也不利于城市美化。因此,新建河道建議采用生態軟質護坡土駁岸代替傳統的硬質漿砌石塊土墻駁岸,既能體現自然生態景觀,又能滿足防洪需要,同時實現了雨水的滯留、凈化、下滲。
四是在房屋建筑上要立體積存。 由于城市土地資源緊張和建筑密度大的緣故,建筑屋頂對“海綿城市”將有有很大利用空間。因此,要在城區推廣綠色建筑,利用屋頂種養綠色植物,對新建建筑實行雨水收集循環利用系統,從源頭上凈化蓄存雨水,實現“慢排緩釋”和“水資源再利用”的作用。(平江新城黨政辦 戴鐵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