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安源萍水頭——這句《杜鵑山》里膾炙人口的唱詞,讓很多人認識了江西萍鄉。萍鄉歷史文化悠久,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既是中國最早的重工業基地之一,又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和秋收起義的發源地,計劃經濟時代為國家能源供應作出過巨大貢獻。
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和中部老工業城市的典型代表,該市存在轉型升級和改善人居環境的強烈需求。多年來,該市致力轉型發展,提升城市品質,先后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等稱號,特別是通過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構建起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健康的水環境與水生態體系,為海綿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5年4月,通過競爭性評審答辯,該市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全市上下懷著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全力以赴、眾志成城,努力把萍鄉打造成獨具江南特色的現代田園“海綿城市”。
下雨必澇,雨后即旱,只因城市呼吸難
晴時旱、雨時澇,作為典型的江南山地丘陵城市,水難題已經成為制約萍鄉發展的最大障礙。
一是城市內澇。萍鄉城區處于山地低洼地帶,暴雨時節三面山地產生的徑流均沿萍水河匯入市中心,導致城區短期內積水暴漲。該市土壤以紅壤為主,紅壤下層基質多為砂巖,天然蓄水能力不足,再加上多年來城市硬化、生態破壞、排水防澇設施滯后、雨洪調蓄和應急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導致排水不暢,內澇事故逐年增加。該市在2010年6月23日、2011年6月14日、2014年5月25日分別發生了城市內澇,對社會管理、城市運行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二是城市缺水。該市無過境河流,是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并存地區,人均擁有水資源量比江西省人均水資源少47.1%。該市二產比例較高,隨著經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供水壓力逐漸增大。現有城市水利設施陳舊,地表降水資源綜合利用系數小,雨水調節不暢,加重了缺水程度。同時,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水資源調配和監控力度不足也是缺水的重要原因。
三是水質污染。目前,全市城區雨污分離管道設施建設不足,雨水初期污染控制措施仍不完善。在降水季節,雨水量較大導致不能進行集中處理,城區內部分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萍水河,加重了河流斷面的水質污染。監測顯示:萍水河水質整體為Ⅲ類,在水資源相對匱乏時為Ⅳ級。
由于歷史原因,該市煤炭資源開采已有百年的時間,多年煤炭資源的開發對地下水影響較大。近年來,城市發展過程中也超采了較大規模的地下水,導致部分區域形成了地下水漏斗。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黨和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也是破解萍鄉水困擾的“及時雨”。該市搶抓機遇,用海綿城市理念規劃城市水資源,優先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利用自然排水,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變“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促進城市順暢呼吸,讓昭萍大地不斷變凈、變美、變優,使環境更宜居。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生態恢復是關鍵
萍鄉素有“錦峰秀水萍實里”的美譽。近年來,該市充分認識“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始終秉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統籌綠系、水系、城鄉體系、交通體系、耕地體系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讓自然回歸城市,讓綠色造福百姓。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規章制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高標準、高起點建設海綿城市,該市經多方研究論證,出臺了《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及三年建設項目計劃,所有項目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施工”要求,落實了主管部門,明確了項目類型。
自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后,市海綿辦及時組織學習,為實現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的目標要求,制定了《萍鄉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項目工程技術管理實施細則》,規定建成區內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必須實施低影響開發建設。
完成了《萍鄉市海綿城市總體規劃》等7個規劃和《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導則》等3個標準及導則的編制并通過專家評審。制定了項目管理和專項資金獎補辦法,把海綿城市設計和建設要求納入“兩證一書”行政審批之中,避免重復投資和碎片化建設。同時,該市完善了一系列內部管理制度,制定了工作規則,建立了海綿辦主任例會制、項目設計和施工方案審查制,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機構和人員的磨合,形成工作合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積極探索模式,推進機制創新。按照國家“用資金買模式”的要求,結合住建部等部委的意見,該市在試點建設一體化管控體系上開展了積極探索,擬通過招投標聘請北京清控人居環境研究院作為該市海綿城市技術服務(監測平臺和技術咨詢)單位,建設統一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指標體系和一體化管理模型平臺,解決海綿城市建設各環節技術問題,防止多個政府部門考核導致管控體系碎片化。
在項目設計階段,對項目方案和設計圖紙進行審查;在項目施工階段,對施工過程進行監督,通過全過程一體化管控,對項目實施成效進行監測考核,為獎勵資金撥付、PPP項目按效付費、政府監管等提供基礎。住建部以該市經驗為基礎,正在組織北京清控人居環境研究院制定海綿城市建設管控暫行辦法。目前,監測平臺建設項目已編制完成技術方案,擬將監測數據統一傳輸到正在建設的市信息中心數據機房,同步建設城市排水設施管理系統和城市排水管網模擬系統,通過一張圖展示監測實時信息。
新老融合,因地制宜,統籌建設海綿體
萍鄉中心城區位于市轄區的中部丘陵地帶,雨季易受南北兩端下泄洪水的影響。該市以新城老城相結合作為選取原則,同時考慮地形排水等因素,選擇相對獨立排水分區作為示范區。示范區選取老城內易受洪澇影響區域作為老城試點;根據排水分區和近期發展訴求,選取新城區商務中心與行政辦公中心區域作為新城試點;圍繞萍鄉特色和生態涵養發展,增加田中湖及其周邊區域。三區域連為一體、對接未來,共同組成萍鄉海綿城市示范區。
多方籌措資金,狠抓項目建設。該市海綿城市三年建設項目估算總投資46億元,其中政府投入資金17億元(含中央專項支持資金12億元),擬吸引社會資本29億元。市海綿辦多管齊下,積極籌措項目資金。積極籌建融資平臺,市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完成了股權變更和資金評估,已經符合融資平臺的要求;運用PPP模式引導和發揮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通過從財政部等資源庫篩選,采取競爭性磋商方式確定了南京卓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為PPP第三方中介機構,確定了服務內容;通過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已與兩家政策性銀行達成了50億元的貸款意向。
根據調整后的項目建設計劃,2015年該市計劃完成海綿城市試點建設面積2.7平方公里,完成20個年度項目建設,其中公園廣場類2個、水系建設類2個、道路及管線類2個、排水分區類14個。所有項目在市海綿辦的統籌下,分別由市海綿辦、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實施,并統一由北京清控人居環境研究院負責技術支撐。截至目前,我市海綿城市在建項目17個,完成海綿體改造和建設投資約7.8億元,其中田中湖濕地公園約5.1億元,319國道改造約8500萬元,320國道改造約1.2億元,玉湖生態化建設約4500萬元,市海綿辦負責的12個排水分區完成投資約1800萬元。由于專項資金獎勵補助及管理暫行辦法還沒有正式出臺,目前實際撥付工程預付款685萬元。
凝心聚力,創優爭先,引領綠色新發展
海綿城市建設是萍鄉又一次提升城市品位、為老區人民謀福祉的重大契機。該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不僅可以實現雨洪利用、排水防澇以及河湖水系整治,還將通過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城市水資源、改善城市水環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復興城市水文化等,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萍鄉引入海綿城市理念,有助于恢復城市水系統的“彈性”,破解江南煤炭資源枯竭采空型城市對暴雨徑流的調控能力不足、蓄水能力不濟、排洪排澇不暢的現有城市短板,構建符合江南特色的創新型海綿城市。
為充分發揮試點城市的示范引領作用,該市在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和新型城鎮化道路深度融合上進行探索和實踐。
一是通過建設試點工作,提升萍鄉城市基礎設施服務水平。以蓄為主,強化“蓄”設施,建設好萍鄉市的河湖水系,構建以河、湖、山塘為主體的城市海綿體系統,同時加強人工調蓄區建設和河湖水系調度工程,構建綜合雨水調蓄利用系統,緩解工程缺水、降低內澇風險;以水環境、水生態為核心,響應國家“水十條”的精神,打造萍水河、五豐河流域綜合整治項目,通過流域內系統建設,保障水環境、水生態的需求,打造“水清岸綠”的優美環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二是通過對試點工程的總結為類似城市提供可借鑒的經驗。主要反映在提供適應丘陵型城市特點的海綿城市建設經驗、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中的應用以及研究適合江南地區降雨特點的LID設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