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城市里看海”,另一面是城市缺水嚴重。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很多城市都面臨著水生態與城市發展失衡的難題。建設海綿城市,可以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中央日前召開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工作作出了戰略部署,深刻指明了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方法和路徑,是我國做好城市工作,有效化解城市內澇等各種“城市病”的基本遵循。
住建部曾對351座城市進行專項調研,發現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座,其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一面是“城市里看海”,另一面是城市缺水嚴重。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很多城市都面臨著水生態與城市發展失衡的難題。
城市頻繁內澇的主要原因:一是排水防澇基礎設施薄弱。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市建設成績斐然,但地下基礎設施這些看不到的部分,投入嚴重不成比例。在財力有限的時候,地方政府更多關注地上建設而不是地下部分。二是城市蓄水能力急劇下降。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水面經過大規模改造,已基本失去了雨水調蓄作用。現在水泥城市地面大量硬化,嚴重影響了城市蓄水。三是自然的水循環規律受干擾。由于不科學的建設干擾了自然的水循環規律,導致徑流發生變化,讓城市在下雨天格外脆弱。
城市洪澇防治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創新理念,突破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加大生態治水力度,把城市建設得像海綿一樣,通過滲、滯、蓄、用、排、凈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在下雨的時候,能滲、能滯留、能蓄存、能凈化。沒有降雨的時候可以把水放出來,可用可排。建設海綿城市,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一是因地制宜,系統協調統籌。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純挖幾條溝、建設幾處景觀,關鍵在于因地制宜、系統協調統籌、強化系統性。只有系統整體規劃,才能串聯建筑、道路、內河、湖體等環節,讓城市成為巨大海綿體。要避免急于求成心理和勞民傷財的政績觀沖動,盡量保留原有的水格局,發揮自然海綿體的最大效用。自然海綿體的功能遠大于人工海綿體,也更符合生態文明理念。如福建省福州市與其他南方各城市一樣,地下水位高。在海綿城市建設對徑流量的控制方面,要以滯蓄為主,滲為輔。同時,水面率和水系結構合理性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要因地制宜,選取下沉式綠地、蓄水池、屋頂綠化等方式進行系統性改造,破解內澇難題。
二是強化地面透氣透水,恢復城市呼吸功能。土壤本身就是吸水的,是城市呼吸的管道。城市里要多一點通道,不是指人工的水泥管,而是能讓水自然滲到土里去。綠地面積和道路硬化面積的比例要合理,人行道、公共區域多用滲水瀝青和透水磚鋪設或鋪點碎石、木頭,既美觀又實用。例如,湖北省武漢市將通過滲水廣場、透水停車場透水鋪裝等海綿城市建設措施,讓城市地面透氣、透水;通過河道駁岸改造、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以及生物滯留、植草溝、人工濕地等措施,留住雨水,改善水質,讓城市更加潔凈,成為市民的生態宜居家園。又如福建省福州海峽奧體中心片區,全方位體現海綿城市理念:奧體場館人行道路采用的是透水磚;中心綠地建成下沉式雨水花園;樹陣式停車場地面鋪設植草磚實現透水;運動員村配套酒店及商業中心區房屋面均采用屋頂綠化,綠化面積近萬平方米,既能短暫蓄積雨水,延緩徑流峰值時間,又能降低夏季屋面溫度,營造良好生態景觀。
三是工程治水與生態治水并舉。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工程治水與生態治水要并舉,變簡單排水為綜合用水,采用生態治水的新方式,構建可循環的綠色水生態循環系統。不同于傳統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公園、水景設施等,讓綠地低于道路,在地下無傳統排水設施,僅依靠綠地規劃,實現雨水的自然滲入,提高景觀效果的同時,涵養地下水。加大城市雨水利用和雨污分流力度。構建分質供水系統、屋面雨水集蓄系統、雨水資源化系統和多水源智能化管理系統,讓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呼吸,發揮雨水的環境、生態、景觀多種功能。
四是引入社會資本,創新投融資方式。工程治水、生態治水所需資金量巨大,很難單純依靠財政投入來解決資金問題。應通過市場化方式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嘗試采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投融資模式,由政府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注冊成立項目公司再由項目公司向金融機構進行融資。此外,項目建設可采用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建成后由政府授權項目公司特許經營,特許經營期滿后,社會資本完全退出,將項目移交給政府擁有、經營、使用。
作者: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黨校 王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