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傾盆時迅速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天氣干旱時再把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類,這樣像“海綿”一樣的城市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德海綿城市技術應用研討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來自上海交大、德國弗勞恩霍夫物理建筑研究所、德國SBA公司、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園林(集團)有限公司、德國駐華大使館、上海交大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等中外專家圍繞海綿城市的理論進展、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進行了探討交流。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副院長車生泉教授表示,海綿城市理論和技術是實現城市可持續雨水管理合自然式雨洪管控的核心手段之一。海綿城市的建設能改善并提高上海的雨洪管理水平,使上海的低洼地區的積水、內澇等問題得到緩解,使城市生態環境得以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對城市的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的提高發揮積極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使城市充滿鳥語花香、提升綠化水平、創建健康的休閑環境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弗勞恩霍夫建筑研究機構的Gunnar Grün教授談到,海綿城市技術的研發和適用性篩選是實現中德海綿建設的必要途徑。德國SBA公司中國區創意總監Juergen Kunzemann先生詳細介紹了海綿城市的理念和技術應用于城市設計項目的途徑,包括透水鋪裝、人工濕地、屋頂綠化等,以滲透、收集、凈化降雨,緩解城市雨水管網的壓力。上海市政總院的鄒偉國院長則針對上海的實際情況,著重介紹了上海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和使用技術,為上海乃至中國南方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提供參考。
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總工王瑛、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機構溫控及氣候研究組負責人Daniel Zirkelbach先生及上海交通大學農生院陳丹博士,分別以上海市海綿城市的建設為例,就我國南方沿海地區高度發達的特大型城市的開發建設特點和氣候與地質條件,及其海綿城市建設的特點和綠地系統發揮的環境功能、制約、實際問題等予以闡述,并結合示范地的建設,闡釋了上海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的應用實踐方法和環境功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