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體現了對傳統文明形態的深刻反思,體現了社會的文明進步的升華。水資源是生態環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涵和組成部分。在剛剛結束的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水利部部長陳雷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強調,必須著力加大水資源節約保護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著眼于水資源利用更加高效。水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最基礎的因子。有了足夠而潔凈的水,生態系統才能實現良性循環、動態平衡。要落實節水優先方針,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切實把節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全過程;加強用水需求側管理,加快轉變用水方式,形成有利于水資源節約利用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強化水資源硬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以水定產,以水定城,以水定發展,從根本上破除水資源短缺瓶頸。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著眼于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環境是環境的基本構成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也是受社會活動干擾破壞最嚴重的領域之一。改善水環境,需要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從嚴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建立以水域納污能力倒逼陸域污染減排的綜合治污和保護模式;需要以水域保護為基礎,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江河湖泊和城鄉水環境治理;需要倡導因水制宜、量水而行的發展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應著眼于生態功能全面提升。能否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水的關系,關乎水利工作成效,關乎可持續發展大局。
要秉持綠色、共享理念,加強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有序推動河湖休養生息;推進江河湖庫水系綜合整治,因地制宜建設水網工程,構建布局合理、生態良好,引排得當、循環通暢,蓄泄兼籌、豐枯調劑,多源互補、調控自如的水系連通格局;實施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構建河湖綠色生態廊道,切實提升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筑牢水生態安全屏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必須重新審視人水關系,不斷深化對治水興水管水規律的認識,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水資源管理各方面,貫穿于水利發展各環節,融匯治水之“智”,實現人水和諧。
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提出,到2020年,年供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水生態治理與保護全面加強。目標明確,前景可期。讓我們攜手走生態文明之路,讓水利發展潤澤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