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雨即澇、雨后即旱”是包括昆明在內的許多城市面臨的城市問題。一邊是缺水,一邊是汛期雨水白白流走,“海綿城市”便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式。政府工作報告對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提到,“十三五”期間昆明將加快“海綿城市”建設。
接下來的五年中,昆明將如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將對昆明的發展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昆明市水務局。
進程
152個雨水綜合利用設施發揮“海綿”作用
早在2009年,昆明就開始啟動城市雨水綜合利用工作。昆明市水務局副局長、市節水辦主任龔詢木介紹,在這一年,昆明市創新制度,制定出臺了《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規定》,明確了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是節水設施的重要內容之一,并將符合條件的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納入節水“三同時”要求,同期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通過這些措施,啟動了“海綿城市”最初的嘗試。
2011年,昆明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雨水污水和城鄉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和《昆明市雨水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進一步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持。多年來,市節水辦每年組織昆明地區各設計院和施工單位的相關設計和技術人員,開展雨水綜合利用設計和施工技術培訓與交流,不斷規范設計和施工水平,并開展課題研究和項目績效評價,為推進工作提供參考。
2014年,《昆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首次從規劃層面對低影響開發利用雨水資源提出要求,要求通過源頭削減和過程蓄滯進行徑流控制,使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5%,新建地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不宜低于40%等,為昆明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海綿城市奠定了基礎,也充分體現了規劃的工程指導和理念引導的作用。
經過6年多的嘗試和探索,昆明雨水綜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成效,市水務局技術處工作人員孫緲音介紹,由水務部門負責推進的工業和民用建筑項目已同期配套建成152個雨水綜合利用設施,在建項目還有164個。此外,由住建部門牽頭負責,新建和改建道路中推行生態道路建設的道路已有68條。同時結合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在主城三環路以內開展了雨污調蓄池試點建設,共建成17座調蓄池,總容積為21.24萬立方米。由園林綠化部門牽頭對51個公園進行了改造,細心的市民在彌勒寺公園、黑龍潭公園等游玩期間或許已經注意到,園區內的部分道路鋪設的是碎石雨水透水路面,收集的雨水則用于綠化灌溉等。通過各項措施的實施,昆明的雨水收集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旱澇問題。
如何建
新區建設與舊城改造結合
昆明建設“海綿城市”中海綿建筑與小區采取的方式,主要為下凹式綠地、滲透鋪裝、植草磚、滲排一體化系統、地下建筑頂面與覆土之間濾水層、雨水收集池、模塊水池及景觀水體等,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昆明“海綿城市”建設將進一步把傳統的灰色雨水設施(即雨水排放管道等)和綠色雨水設施(即雨水調蓄池、雨水滯留設施、滲透鋪磚等)結合起來,并將“海綿城市”建設貫穿到城市景觀規劃、水系規劃、道路規劃等領域中,統一規劃、共同推進。
“從昆明的市情來說,建好‘海綿城市’的重要任務是將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結合起來,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中的要求,對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要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要結合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以解決城市內澇、城市面源污染、雨水收集利用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龔詢木介紹。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水務部門、住建部門、園林部門積極向其他先進城市學習,如南寧等城市通過建設雨水公園、鼓勵市民參與水生植物種植的方式,將節水、綠化和百姓娛樂結合起來,龔詢木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昆明市民親自參與“海綿城市”建設也將成為可能。
根據國務院相關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龔詢木介紹。記者董宇虹報道
今年不再新建保障性住房
貨幣化安置率提高到50%以上
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歷來是老百姓關注的民生熱點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增加購買存量商品房用于回遷安置比例,將城鎮保障性住房貨幣化安置率提高到50%以上。2016年,新開工城鎮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1萬套,基本建成2萬套。去年昆明出臺新政,從2016年起不再新建保障性住房。今后如何籌集保障房?
“采用貨幣化安置帶來的益處良多。”昆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陳偉認為,一是可縮短被拆遷人在外過渡的時間。被拆遷人不需要按以往的12個月、18個月,甚至是24個月的過渡期內到外租房,可直接購買市場上已建成的商品房自行安置。二是減少房地產市場商品房存量。目前市場上庫存的不少商品房無論從品質、戶型等方面來說,都與原本要建設的安置房的需求相契合,直接購買的話可降低房地產開發的風險,有利于消化市場上的商品房困存量。三是由棚戶區改造而釋放出的購房需求,將盤活市場資金。被拆遷人購買商品房后,還需要裝修、購買家具家電等,間接刺激了居民消費,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陳偉解釋,之所以將城鎮保障性住房貨幣化安置率提高到50%以上,是因為政策不能“一刀切”,安置的方式需要尊重被拆遷人的意愿。有的人希望貨幣化安置,簡單、高效;有的人故土難離,希望在原址進行回遷。
今后,政府將出臺一些獎勵性政策,比如加大貨幣補償的力度、在稅費上給予優惠等,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引導被拆遷人在自愿的基礎上選擇貨幣化安置。此外,政府將搭建平臺,將全市各片區已經取得預售證的項目進行整合,提供給被拆遷人進行選擇。
陳偉介紹,昆明市將推進“以購代建”模式,收儲一定數量的中小戶型商品房作為城鎮保障性住房。同時,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家庭,通過租賃市場解決住房問題,并深入推進“一卡一網一平臺”(安居卡、安居網、住房保障信息平臺)建設,探索保障性住房房源社會化儲備工作。
截至目前,昆明市歷年來以購買方式共籌集保障性住房房源2萬多套。比如,在俊福花園購買了7000多套40平米到70平米的小戶型作為公共租賃住房房源。
市人大代表魏嘉認為,“以購代建”籌集的房源則更為靈活,可分布在全市的各個區域,市民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也是政府的一種人性化做法。李春光代表表示,“希望政府加強監督,讓真正需要的人,享受到這些優惠政策。”在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工作中,保證透明、公開、公正是關鍵。
記者唐麗報道
謀求改革最大公約數
改革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也是各級政府轉變職能,適應發展需要、順應發展形勢、滿足民生福祉不斷增長調整的過程。改革是最大動力,也是最大紅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事關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期昆明的發展全局和百姓期待,因而全面深改成為“兩會”期間眾多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
全面深改邁向深水區,越向前推進一步,任務越艱巨繁重,越要強化每個人的責任與擔當。
昆明全面深改取得的成績從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目了然。去年,“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新登記注冊企業增長49.4%。市級政府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向社會公布。投融資、財稅、教育、衛生、社保等領域改革穩步推進。未來五年,昆明將深化經濟體制、行政體制以及農村綜合等重點領域改革,以全面改革釋放發展紅利,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然而,深層次觸動“奶酪”的改革注定是一場持續的攻堅戰,需要膽識勇氣,需要敢于“吃螃蟹”、涉險灘,需要沖破藩籬,勇于擔當。推進全面深改,待解的難題很多,關鍵時刻要看領導干部的肩膀。“務求實效”是全面深改的關鍵詞,凡是上級確定的改革事項,要樹立“一盤棋”的大局觀,跳出地方、部門、行業一己之利的狹隘視角,堅決消除“中梗阻”“腸梗阻”,不能搞選擇性落實、象征性執行,草草收場、應付了事。
“十三五”大幕開啟,涉及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的深改之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改革不能喊喊口號,浮于表面,發份文件了事。改革要責任到人、結果倒逼、掛圖作戰,用實際行動做好大文章,回應人民群眾分享改革實惠的新期待。
為市民打造公眾健身中心
2018年力爭基本建成“15分鐘體育健身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改造老舊小區健身設施,實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體育健身圈”。早在2014年10月,昆明便正式將打造城市“15分鐘健身圈”納入政府工作。
市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昆明市打造“15分鐘體育健身圈”將結合城鎮化發展統籌規劃體育設施建設,合理布點布局,根據各街道、社區、小區的現狀和特點,盤活存量資源,因地制宜地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公眾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今年將進一步細化“15分鐘體育健身圈”的具體規劃,爭取在2018年基本建成。
上月,官渡區向市民發放《體育惠民之一本通》5000冊,每冊含有200元體育惠民券,總共價值100萬元,市民憑體育惠民劵可到官渡區體育館等5家合作健身場館免費健身。“《體育惠民之一本通》的發放,是一次零門檻的大眾體育惠民服務,通過政府出資向民營機構購買公共體育服務,供轄區居民免費使用。這不僅是官渡區體育事業的創新,也是全市乃至全省首創。”官渡區文化體育旅游局副局長李明介紹。
然而,全民健身的推廣仍面臨問題。在盤龍區金菊路社區的溪畔麗景小區,建成僅一年的健身設施已經遭到人為的破壞。“建的時候非常順利,上級部門都很支持。但是自從設施壞了以后,我們跟上級反映過很多次,卻一直都沒有單位來進行修理。”社區工作人員說。
市政協委員韓潔表示,近年來,我市的全民健身運動發展迅速、取得實效。但是目前全市的體育運動普及率不高,參與率還較低。中小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不高,青少年肥胖上升,成年人亞健康比重較高,健康壓力較大。建議政府部門把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列入城市管理規劃,并出臺相應政策引導企業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