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考核的重點更多放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處理水質是否達標上,卻很少關注工程建設與黑臭水體治理的相關性。
黑臭水體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用系統的綜合方案加以推進,碎片化的工程和技術手段很難從根本上實現黑臭治理目標。
住建部與環境保護部共建的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顯示,截至2017年2月27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總認定數量2014個。其中,完成治理267個,654個在治理中,1010個在制定方案階段,仍有83個未啟動整治工作。
目前,距離“水十條”第一階段目標期限越來越近,黑臭水體治理在方案和技術選擇方面,應該避免落入哪些誤區?同時,黑臭水體治理是環保類PPP項目涉及的重要領域,能否利用好對PPP項目的巨額投入,系統科學治理,取得良好效果?記者近日采訪了業內有關專家。
工程建設
要與治理相結合
先沿河截污,再排水提標,注重建設完善、有功效和健康的排水管網
“城市黑臭水體是指城市建成區內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黑)、散發令人不適氣味(臭)的水環境,它的潛在成因類指標是COD、氨氮、總磷,直接感官指標是色度、惡臭強度,直接表征指標是透明度、ORP(溶解氧)。”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院城市環境研究院副院長孫永利指出,黑臭水體治理目標與水質達標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更加寬泛,但注重公眾的感觀。
以韓國首爾的清溪川河道復原工程為例,設計時就考慮到公眾感觀。河道設計為復式斷面,一般設2級~3級臺階,底部生態窄河面,滿足基流和凈化,中部人行道貼近水面,以達到親水的目的,上部硬化寬河面,滿足行洪和安全要求。曾經骯臟不堪的河道如今已被清澈見底的溪水、生態和諧的親水環境取代,業內因此把清溪川治理作為黑臭河治理的典范。
當然,要達到親水目的,首先要改善并且維持基本水質。孫永利認為,這一工作的核心是減少外來污染源、達到具備有效生態流速和一定的復氧(再曝氣)效果。當前,我國黑臭水體治理的重點應當把握總量控制原則,先沿河截污,再排水提標。
原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理事長張悅認為,城市黑臭河整治要求我們在理念和目標上全面轉變。因為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考核的重點更多放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處理水質是否達標上,卻很少關注工程建設與黑臭水體治理的相關性。
因此,有業內人士直言,城市污水處理率表面上看年年提高,實際上還有水分,存在污水漏排偷排、外來水倒灌污水管網等問題。
“城市水體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張悅用一副對聯來形容當前的癥結所在:“污水系統入外來水同流合污稀釋水廠,雨水管網混廢棄水魚龍混雜污染排河”。所以,技術對策的關鍵在于對各類污水排水口、合流污水排水口和雨水排水口的治理,核心在于城市要有完善、有功效和健康的排水管網。
只為短期指標
違背治理本意
黑臭水體整治要采用系統綜合方案、合理工藝技術,不能急功近利
據了解,調水沖污、活水稀釋在某些地區已成為應付黑臭水體的主流辦法,花費巨資不說,還損人利己,有污染轉移之嫌,違背了黑臭河治理的本意。
張悅也堅決反對采用調水的方法。“任何技術手段都要以自然恢復為前提,不能打著生態的旗號做急功近利、轉移污染的事。”
他認為,水的適當流速和流動性有利于水體改善,但不能立足外部調水,而應促進水體內在的循環。張悅主張首先優先應用再生水。“調水僅是錦上添花的辦法,不是治污的根本。總指望調水,新技術也得不到應用。要盡快拿出一套較短時間能夠達到指標,長遠來看又能治本的工藝方法。”
住建部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專家庫專家、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研究院資源能源所所長王家卓發現,各地在緊鑼密鼓著手設計整治方案時,技術路線也是五花八門。
“排水背景的企業擅長傳統截污納管,環保背景的企業善用各種新奇技術,水利背景企業以水利設施優先,園林背景企業則喜歡做大景觀。”王家卓總結,不同企業的治污方案差異很大,這讓責任主體政府在選擇和把關上都犯了難。在政府不專業的情況下,他建議,要選擇專業的技術支撐單位,幫助政府技術把關和協調組織審查項目建設、科研。
張悅指出,目前在工程實際實施中,出現了一些有誤導、安全性存風險的技術。比如,過度依賴在水體中投加藥劑或生物制劑,實際上是水體的污水處理廠化,一些對治污有效的藥劑可能對原有的生態體系造成破壞。
比如,化學除磷藥劑或鎖磷劑對河道磷的去除通常是不可逆的,或者說是有效的,但水體透明度問題會快速反復。此外,向河道中加入微生物,加速了生物反應,但如果不能有效供氧,將加速氧的消耗,并再次引發厭氧惡臭。
“黑臭水體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用系統的綜合方案解決問題,碎片化的工程和技術手段很難從根本上實現黑臭治理目標。”孫永利認為,系統的設計方案和合理的工藝技術只是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成功的第一步,確保設計方案落到實處、工程質量過硬則是黑臭水體治理的重要環節,也是黑臭治理目標最終實現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