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聊城市環保局副局長高廣忠就全市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作有關介紹。

聊城舉行全市水污染防治情況發布會
高廣忠介紹,“十二五”以來,在聊城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聊城市環保局緊緊圍繞“治、用、保”的科學流域治污體系,大力開展各項流域治理工程,努力提高環境監管水平和環境執法力度,全市水生態環境改善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聊城市環保局副局長高廣忠介紹相關情況
高度重視水污染治理,努力建設生態水城
據介紹,聊城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全境屬海河流域,聊城的城市名片是“江北水城·運河古都”,一個突出特色就是“水”。目前,聊城是引黃濟津源頭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途經地。全市流域面積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條,黃河在我市東南邊界蜿蜒60多公里,京杭大運河縱貫聊城市城區。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湖,水域面積6.3平方公里,庫容量2000多萬立方米,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體,交相輝映”的獨特城市格局。
近年來,聊城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開展了“生態文明市”建設,把環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努力做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碧水藍天”,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優越的人居環境,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生態財富。2011年,被環境保護部授予“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稱號。2009和2013年,聊城市兩次代表山東省參加海河流域迎檢,均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特別是2013年,聊城市不僅是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第一名,而且是全國7大流域25省(市、自治區)的第一名。今年是聊城市第三次代表山東省參加海河迎檢,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爭取取得好的成績
扎實構建“治用保”治污體系
為全面抓好水污染防治,聊城市把污染治理、再生水回用和濕地建設有機結合,基本構建起覆蓋全市的“治用保”水污染防治體系。聊城市列入海河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共90個,截至目前,國家認可建成的項目達到76個,項目總體建成率84.4%,已提前完成“十二五”建成率達到80%的建設任務。
全市河流水質明顯改善,截止11月底,根據人工監測數據,聊城市徒駭河、馬頰河和衛運河三條省控重點河流COD、氨氮平均濃度分別為32.3mg/L、1.77mg/L,同比分別下降6.1%和28%。根據數據分析,預計可以完成省環保廳要求的2015年底消除劣V類水體的階段性目標。
(一)大力“治”污染
“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聊城市按期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在建設項目管理方面嚴格把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規定和“三同時”制度,對建設項目認真論證,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規定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堵住了產生新污染源的口子。
二是狠抓工業點源治污。“十二五”年以來,累計投資13億多元,在33家工業污染源建設了污水深度處理工程或再生水回用工程。大力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截至目前,共對150家重點企業下達了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計劃,其中121家已通過驗收,祥光工業園區和信發工業園區分別創建為國家級生態園區。
三是完善城市污水處理基礎設施。聊城按照基礎設施建設適應城市發展并適度超前的原則,對城區污水管網進行了科學規劃和分區。“十二五”以來全市共建成污水管網567公里,集中式污水處理廠16座,日處理廢水能力達到76萬噸,各縣(市、區)均擁有了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4.5%以上。
四是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用好畜禽糞便,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水肥一體化等農業綠色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措施;在11家畜禽養殖企業建設了養殖廢水處理工程或大型畜禽糞便處理沼氣工程,為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排入溝渠問題,對27個影響河流水質較大的支流或排污口逐一落實了治理措施,每天減少超標廢水入河量約1萬噸,對消除劣Ⅴ類水體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科學利“用”再生水
“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實施企業再生水回用工程。“十二五”以來,聊城市大力開展“再生水”回用工程。在高唐泉林紙業、中冶銀河紙業、中華聊城發電廠、三和紡織集團、冠洲集團、祥光銅業、金蔡倫紙業、信發集團、魯西化工集團等一大批工業企業完善了再生水循環利用模式,全市每天再生水回用量近5000萬噸。
二是實施再生水截蓄工程。全市建設了攔河閘和橡膠壩19座,對不能回用的再生水進行截蓄,每年截蓄水量7000萬噸,不但解決了沿岸農田灌溉和景觀水水源問題,還通過自然降解凈化,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改善。通過中水回用,聊城市大大減少了引黃量和地下水取水量。目前,聊城市年減少引用黃河水5000多萬噸,“十二五”年以來地下水位持續回升了0.2米。
(三)全力“保”生態
“保”,主要工作是加強人工濕地建設。
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是“治用保”水污染防治體系建設的核心。聊城市環保部門要求在污水處理廠的下游建設人工濕地,“十二五”初,全市已建成23處人工濕地,2015年為提升濕地檔次和生態功能,在市區啟動周公河濕地公園項目建設。在其他縣(市區)積極推動各縣100畝潛流人工濕地的建設,目前6個縣已開工建設。人工濕地不但極大地改造和提升了主要河流、湖泊的生態修復能力,還為建設優美的沿河沿湖風景區創造了條件。
加強環境監測執法應急能力建設
圍繞“治用保”體系構建和高效運轉,聊城市抓住審批、監測、執法、應急等關鍵環節,按照嚴控新增污染源、管好現有污染源、提高防污治污標準的工作思路,加強環境監測、執法、應急能力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提高準入門檻,從源頭上預防污染。嚴格落實項目建設環評制度,堅持“環保第一審批權”,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法律、法規,不符合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區域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項目堅決不批;對生態破壞嚴重,或尚未完成生態恢復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對生態影響較大的項目。“十二五”以來,全市共拒批39個環境影響較大的項目,嚴防了新污染源產生。
(二)提升監管水平,實現環境監管自動化、數字化和經常化。
一是建立了“人機結合、以機為主、生物輔助”的“三位一體”環境監控模式。在自動監控方面,聊城市在61家重點廢水排放企業和14家城市污水處理廠安裝了自動在線監測設施;在38家重點廢水排放企業和12家污水處理廠安裝了視頻在線監控裝置。在主要河流出入境斷面建設了18個河流斷面自動監測站,實現了對重點污染源、重點河流斷面的實時監控,并對自動監控設施實行了第三方運營管理。投入1700余萬元建成了市、縣兩級環境監控中心,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聯網,基本構建起全天候、全覆蓋的環境在線監控網絡。省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設施安裝率和聯網率達到100%。
在人工監測方面,聊城市加大了人工監督監測頻次和在線監測比對頻次,對22條河流實施常態化人工監測,全年獲取水質監測數據約2萬個,比對監測報告260多份。
在生物監控方面,全市61家廢水污染源、13家污水處理廠出水口都建設了生物指示池,池內養魚,并安裝了視頻監控。
二是對重點污染源加強執法巡查。對市控以上重點污染源,加強日常監管和河流斷面監督監測,實行了市、縣兩級環境監察機構聯動查處制度,確保及時查處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錯時執法,開展突擊檢查、節假日檢查和雨雪天重點檢查,不斷強化對排污企業的環境監管頻次和力度,有效遏制了環境違法行為。
(三)建立三級應急防控體系,做到及時預警與處置。全市多家污水處理廠建成了具備防滲功能的應急緩沖渠,40多家化工、造紙企業建設了污水事故池,完善了應急預案,并定期演練。以事故池、電子閘門、在線監測為重點,建立了企業—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三級應急防控體系,做到防患于未然。建立了“超標即應急”機制:即組成應急機構,配備應急監測、應急處置設備,出現超標立即溯源并處置。對衛運河、馬頰河和徒駭河上游,金堤河等重點區域,進行監測監察聯合巡查,從根源上杜絕了較大污染事故發生。
(四)強化監測應急措施,保障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聊城市劃定了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制定了《聊城市飲用水源地污染防治監管辦法》,由水質監測單位每月對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進行監測。如遇水質異常,加密監測,一旦發生污染事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強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及周邊環境巡查,拆除保護區內違章建筑,對排污口進行清理整治,近年來未發生一例飲用水污染事故。
圍繞《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十三五”主要目標和任務
一是到2020年,聊城市徒駭河、馬頰河和衛運河三條省控河流基本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根據“十三五”水質要求,將采取倒逼機制對污水處理廠及重點監管企業進行升級改造提高標準,確保省控重點河流斷面達到省環保廳要求的階段性目標。
二是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工作。按照上級有關要求,組織各縣(市、區)積極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礎環境調查及評估,定期組織對水源保護區綜合整治,確保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
三是加大治污工程項目投入與建設進度。“十三五”期間進一步梳理“十二五”期間重點治污項目,落實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針對性措施,規劃建設一批新的治污項目并加快建設進度,確保全市水環境安全。
四是強化社會宣傳和監督。廣泛開展宣傳,普及環保知識及新環保法,加強社會各界對企業排污進行監督,形成全民參與的環保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