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安建設“海綿城市”的第一步,就是高標準編制城市給水、排水、防洪、水資源利用、綠化、道路等專業規劃。
城市像海綿一樣,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蓄存、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下雨時把雨水儲存起來,干旱時調出來利用,城市像一塊海綿一樣,能吸水能吐水,聽起來是不是很有誘惑力?今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一批城市已先行開始試點。
深受內澇、積水、河流污染等困擾的寶安,也開始在“海綿城市”建設上尋找方向。今年8月,市水務局負責人到寶安區調研時就表示,寶安要以“海綿城市”的概念做好水的立體利用。在寶安的西部活力海岸帶、松崗街道十大重點工程等多項規劃中,也提出了“海綿城市”相關設想和規劃。
在歐美多國和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早已開始。對于剛剛開始探索和起步的寶安而言,國際上許多國家建設“海綿城市”的思路和方式,既能借鑒,更有啟發。
1.全區一盤棋
協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10月,在市政協舉辦的以“共商海綿營造、協力健康人居”為主題的“政協委員議事廳”活動上,市政協委員張學虎表示,建設“海綿城市”,不能國土、水務、人居委等部門各做規劃,各自為政,應該借助社會智囊力量,根據深圳現狀,制定一個非常系統、細致,并且是長期的規劃,然后由各個部門來協同執行。
深圳如此,對寶安來說亦如此。寶安建設“海綿城市”的第一步,就是高標準編制城市給水、排水、防洪、水資源利用、綠化、道路等專業規劃,規劃、水務、城管、建設等各部門共同推進。
在這一點上,韓國首爾是國際上執行得較好的城市。和寶安一樣,首爾市在過去60年間經歷了急速的城市化進程。在跨入國際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時,首爾也染上了區域性水循環惡化等都市病,地表不透水率增長了6倍,降水排水越來越多地依賴人工排水設施,削弱了自然水循環能力。
為改變這種局面,2013年底,首爾市政府發布了《建設健康的水循環城市綜合發展規劃》,提出“到2050年實現年平均降水量的40%成為地下水”的目標。規劃中要求,政府機關要為先導,在瀝青、花崗巖覆蓋的道路兩側修建綠化帶,同時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滲入;未來針對老舊小區的拆遷改造工程在設計審核階段,主管部門必須首先和水循環管理部門對方案進行事先商議,城市拆遷改造工程優先考慮水循環恢復;通過媒體宣傳雨水的利用價值,引導市民提高水循環意識,引導市民積極參與水循環城市建設;選定幾個生活小區進行水循環改造,包括鋪設透水地磚、建造雨水花壇、設置雨水收儲設施;加強水循環技術研究和制度建設,水循環的實地監測體系、水循環技術和改造模型的研究等。從2015年開始,首爾還將確保人行道等設施的透水性列為義務性措施,對確保水循環做出強制要求。
無論是在城市規劃、城市管理,還是道路建設、治河治污,寶安都不缺乏規劃和相關管理條例,但是在把這些規劃和條例整合成為一盤棋共同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方面,寶安還尚未起步。
2.完善管網建設
避免水質污染和城市洪澇
排水管網如同城市的毛細血管,排水管網是否順暢,對“海綿城市”的建設有著巨大的影響。
德國“海綿城市”建設就得益于發達的地下管網建設。德國城市地下管網的發達程度與排污能力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首都柏林地下水道長度總計約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歷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為混合管道系統,可以同時處理污水和雨水,可以節省地下空間,不妨礙市內地鐵及其它地下管線的運行。而在郊區,主要采用分離管道系統,污水和雨水分別在不同管道中進行處理,可以提高水處理的針對性,提高效率。
受益于地下排水管網建設的國家還有瑞士。遍及全城的城市給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處理廠是瑞士最好的城市基礎設施。瑞士有嚴格的水使用和水處理法律,從城市建設伊始就落實下水管道系統建設規劃,下水口密布,排水管道設置合理,污水處理系統遍布全城,瑞士的地下排水系統基本可以應對排水的需要,城市里很少發生洪澇現象。
瑞士的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通過不同的管道進行處理,生活污水通過單獨的管道流到污水處理站,進行凈化處理,未經收集的雨水則通過簡單的過濾處理后流入湖水或其它自然水體。污水和雨水流入不同的管道,含有大量油污的廚房污水就不會流入雨水管道并堵塞管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大規模降水時造成的城市洪澇現象。
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寶安在管網建設方面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這也成為寶安建設“海綿城市”的一個掣肘。
多年來,寶安排水管網建設一直備受詬病。寶安的污水管網由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投資,許多社區在當初建設污水管網時沒有與市政管網接駁,而且為了節省成本,往往將污水就近排放,雨污不分,這使得污水無法通過市政管網流到污水處理廠,而是全部排入了河道,四級投資建設排水管網的體制也使得寶安存在大量斷頭管和錯節亂排管,加劇了河流污染和內澇的發生。此外,寶安的排水管網建設也不完善,應建未建污水管網達1877公里,占規劃總長3128公里的60%;有1020公里規劃雨水管網未建成,占應建市政雨水管網2685公里的38%。
“要建設‘海綿城市’,首要任務就是排查這些錯綜復雜的地下排水管道,加快建設尚未建成的管網。”有關人士表示。
在這一點上,寶安已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記者了解到,寶安區環水局已經對區內現有管網進行了普查,將于近期進行大面積改造和接駁。
3.舊城改造
建設城市雨水收集系統“海綿城市”的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除了建設地下管網外,地面也必須建設蓄水系統,才能達到“下雨時吸水、蓄水、需要時釋放水、利用水”的彈性。
新加坡、瑞士等國家都在地面蓄水上進行了探索。
20世紀末開始,瑞士在全國大力推行“雨水工程”。這是一個花費小、成效高、實用性強的雨水利用計劃。通常來說,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從房頂連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經過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則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動了一點兒“小手術”:在墻上打個小洞,用水管將雨水引入室內的儲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將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處。瑞士以“花園之國”著稱,風沙不多,冒煙的工業幾乎沒有,因此雨水比較干凈。各家在使用時,靠小水泵將沉淀過濾后的雨水打上來,用以沖洗廁所、擦洗地板、澆花,甚至還可用來洗滌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新加坡則在城市周邊建設了17個大型蓄水池,經由城市雨水收集系統收集到的雨水最終將匯入新加坡城市周邊的17個大型蓄水池。其中濱海蓄水池擁有新加坡全國最大也是最具城市化的集水區,集水面積達1萬公頃,相當于新加坡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濱海蓄水池由長350米的濱海堤壩與海水相隔而成,設有9個冠形閘門。當大量雨水至蓄水池內水位較高而海水處于低潮時,閘門會降下,使過量的雨水傾瀉入海。而當蓄水池內水位較高且海水處于漲潮狀態時,亦可通過巨型排水泵將過量的雨水排入海洋。這個蓄水池有效減緩了城市低洼地區的局部內澇現象。
對于寶安而言,這種地面蓄水目前少之又少。“這一點可以在舊城改造和城市規劃的過程中進行規劃和設計,多多建設這類‘海綿城市’的試點。”有關人士表示,目前寶安擁有大量城市更新的項目,在老舊住宅、舊工業區改造的過程中,可以預先規劃設計雨水收集和蓄水系統。事實上,有關部門也早已注意到了這一點,在寶安西部活力海岸帶的規劃中就提出了“建設‘海綿城市’試點,打造潮汐公園”的建議,上周剛剛啟動的松崗街道“十大重點項目”中也提到了建設“海綿城市”示范點。
4.鼓勵民眾
參與制定法律保障
要想真正建成“海綿城市”,少不了民眾的參與和法律保障。
在鼓勵民眾參與方面,瑞士是做得比較好的國家。瑞士政府一向提倡節約用水,鼓勵民眾在下雨時吸水、蓄水、凈水,使雨水得到循環利用,瑞士政府還采用稅收減免和補助津貼等政策鼓勵民眾建設這種節能型房屋,從而使雨水得到循環利用,節省了不少水資源。
德國柏林也正在考慮補貼措施鼓勵柏林市民參與建設“綠色屋頂”。通過建設“綠色屋頂”,不僅可以通過水分蒸發控制溫度升高,而且“綠色屋頂”能吸收更多雨水,在強降雨情況下減輕城市管道的壓力。據了解,補貼的時間為5年,額度未定,柏林市政府將在近期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
英國則采取立法手段促進家庭雨水回收系統的普及。英國的《住房建筑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了家庭要建設雨水回收系統,在2006年至2015年間,英國政府針對新建房屋設立1到6級的評估體系,要求所有的新建房屋至少達到3級以上的可持續利用標準才能獲得開工許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提升等級方式之一就是建立雨水回收系統。2015年之后,英國政府為更有針對性地控制水資源利用效率,直接要求單一住房單元的居民每天設計用水量不超過125升才能獲得開工許可,這一規定要求開發商和居民更加積極地在家中建立雨水回收系統。數據顯示,建立家庭雨水收集系統后,能夠使單一家庭應對突發降雨能力提升至一年一遇的水平。與此同時,大型設施和社區建立自身規模的雨水收集系統后,社區應對突發降水的能力有可能提升至30年一遇的水平。
“現在寶安市民對參與雨水收集等行為的意識還比較薄弱,要想‘海綿城市’順利推進,就必須要在這個過程中加大宣傳和引導,讓更多普通市民參與到‘海綿城市’的建設中來。”業內人士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