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江從“水質堪憂”到“總體為優”;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8000多個行政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5年來,湖南用實實在在的行動,還百姓天藍、地綠、水凈。
主要污染物持續下降,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在攝影愛好者劉東的鏡頭下,郴州三十六灣、衡陽水口山、婁底錫礦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與5年前比天差地別:從千瘡百孔到綠意盎然,從污水橫流到凈水清流……
曾經,湘江水質堪憂。2013年9月,湖南省政府將湘江保護與治理上升為“一號重點工程”,滾動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第一個三年,共實施1740個重金屬污染整治項目;湘江干流兩岸500米以內1351家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退出。
據統計,2011年以來,全省已累計淘汰關閉涉重企業1182家,其中湘江流域淘汰關閉1013家。“十二五”期間,全省完成安全飲水工程7433處。
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2011年,全省97個地表水省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1.8%;2015年上半年,全省98個江河省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4.8%。其間,湘江流域水質總體由良轉優。
5年來,全省完成各類大氣污染治理項目約1200個。2011年,我省僅在長株潭地區試點開展PM2.5監測;2013年起,長株潭開始向社會公布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6項指標的監測數據;到今年,全省14個市州城市共設78個空氣自動監測站,均實現6項指標全監測。2015年上半年,在長沙、株洲、湘潭、岳陽、常德、張家界6個有可對比數據的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率為70.9%,同比上升14.7%。
鄉鎮村莊由“臟亂差”變身“潔凈美”。從2010年啟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試點,到今年成為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省域覆蓋試點省,全省目前已有逾8000個行政村實施環境治理。
“十二五”期間,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污染物穩定下降,2014年底較2010年分別下降8.35%、8.91%、12.14%、8.48%,4項主要污染物減排,分別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任務的115%、91%、146%、95%。預計今年底可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減排任務。
2009年,全國9起因重金屬污染引發的環境事件中,湖南占了5起。自2013年來,我省無一起因重金屬污染引發的重大事故。
鐵腕治污不遺余力,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有了新《環保法》這個“殺手锏”,今年以來,我省共移送涉嫌污染環境犯罪案件14起,刑事拘留18人;向公安機關移送適用行政拘留案件67起,行政拘留61人。
與5年前相比,湖南更善于用法律、制度守護青山綠水。
創新執法機制。環保、公安聯動執法,省、市(州)、縣(市、區)三級建立環境保護工作聯絡室,打擊環境違法更有力。
建立問責機制。在全國率先出臺《湖南省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湖南省重大環境問題(事件)責任追究辦法》,明確了各級政府和省直34個部門職責,動真格、問真責,各市州環境責任體系正在抓緊建設當中。
環保意識深入人心。2011年,湖南本土環保公益組織“綠色瀟湘”啟動“守望母親河”項目,監測湘江沿線的重要排污口和污水口,并通過網絡向公眾實時發布圖片和信息。如今,“守望者”已從最初的30多人發展到300多人,監測范圍從湘江擴展到湘、資、沅、澧四水流域,觀測站點從8個增至15個。
5年前,我省做全職環保公益的不到10人;現在全省環保公益組織有百余家,在民政廳登記注冊的就有40余家。
“綠色湘軍”成長壯大,環保產業年均增長20%以上
“近幾年是井噴式的增長。”長沙華時捷環保科技公司副總經理蔣曉云告訴記者,2011年至今,公司從不到100人發展400多人,收入、利潤翻了3番,公司也從做軟件、賣設備、接工程,升級成為環境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在全國20多個省的近200個項目現場,都可以看到“華時捷”的身影,承擔了全國50%有色冶煉產能的重金屬廢水治理工程建設和運營。
早在2009年,環保產業就列入了省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了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幾年不懈努力,永清環保、華時捷等一批骨干企業快速壯大,重金屬廢水處理、環衛機械制造、煙氣脫硫脫硝、整體廠房空氣凈化等領域的技術和產品,具有相當的國內競爭力和市場份額。環保產業已成長為我省新的支柱產業之一。
從2008年到2014年,湖南環保產業從業單位、從業人員和年產值分別由760家、5萬人、407億元,增加到1100余家、12.5萬人、1352億元。環保產業總產值躋身全國前十位,年均增長都在20%以上。
2012年,湖南成為全國首個合同環境服務試點省份。目前,全國17家綜合環境服務試點單位,湖南占有7家。
今年,省政府出臺了加快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實施細則。據初步測算,2015年上半年我省環保產業增長預計在25%左右,全年可望實現產值1600億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