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均水資源貧乏。隨著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發展,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將相應增長,再生水回用已成為彌補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必然選擇。文章以循環經濟的視角簡析了污水處理企業的運行,希望為我國城市大力推廣再生水回用提供一點參考意見和建議。
循環經濟相輔污水處理 再生水回用彌補水資源短缺
一、我國水資源需求與污水處理的現狀
當今全球人口不斷增長,人類面臨的資源供給與消耗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據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水資源總量約占全球水資源總量的7%,人均水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屬于世界人均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我國現有的660多個城市中,缺水的占60%以上,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10多個,甚至在多水的長江流域也有近60個城市缺水。一方面是水資源短缺,另一方面是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現象十分嚴重。在我國政府大力治污減排的推動下,近十年來我國污水處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污水排放總量增速放緩,由“十五”期間的8%左右降到2010年的3%左右。據住建部發布的資料顯示,2003年底,我國已建成運行的污水處理廠516座,污水處理能力3284萬立方米/日。截至2013年3月底,全國累計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3451座,污水處理能力約1.45億立方米/日。隨著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發展,城市的用水量和排水量都將相應增長,再生水回用已成為彌補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必然選擇。
二、從循環經濟視角簡析污水處理企業的運行
過去十年時間,我國各地新增了近三千個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增長一億多立方米/日。伴隨著各地污水處理新企業的建成,這個行業中的一些老問題也陸續在各地出現。從企業運行的入口端看,污水匯集量不足,管網配套滯后;電力需求大,能耗高。從企業運行的出口端看,再生水直排入水體;污泥,外運傾倒。據媒體報道,一些地方的污水處理廠因無序傾倒污泥引起公眾的怨恨,因污泥含水份高,有臭氣,且含重金屬、病菌等,極易造成二次污染。以循環經濟視角看污水處理企業的運行,能更好的理清發展思路。
循環經濟的原理,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源于人類擺脫環境污染的困擾和重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以城市污水處理廠為例,其資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其主產品是再生水,又稱中水;副產品是污泥;流向,大部分再生水直排入水體,絕大部分污泥未經處置外運傾倒。這個流程呈現的是傳統經濟模式,即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按照循環經濟要求,污水處理廠的規劃建設,要體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的理念和布置,即要最大限度的實現再生水和污泥的資源化。目前污水處理項目規劃建設中,主要是污水處理方面的投資,綜合利用方面的投資比重很低,也沒有預留資源化的發展空間,再生水沒有被回用浪費了企業成本和社會成本。
再從循環經濟的大系統來看,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如目前城市居民都是用成本高昂的自來水做生活雜用(如沖廁所等),若能改用水費低的再生水,既減輕了城市自來水的供給壓力,又能減少家庭用水的總費用支出,再生水亦物盡其用,各方都受益。國內外對再生水回用和污泥處置的資源化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我國一些城市再生水回用也從示范到了大范圍推廣,如北京市再生水廠已建了十多個,專用管網不斷延伸,2012年底全市污水處理率由79%提高到83%;再生水利用量由6億立方米提高到7.5億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達到61%.各地的情況不一樣,但推進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必由之路。
三、提高城市污水處理企業資源化率的主要措施
污水處理企業的產品成再生資源,進入再循環,其轉換環節少、成本低、時效快,過去發展緩慢有歷史原因,當時外部壓力也小。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是最好的發展時期,但面臨著形勢緊逼的巨大壓力,抓住機遇,刻不容緩。
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出臺實施國家《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具體實施辦法,從宏觀長遠的角度解決再生水被浪費,污泥亂倒的情況。再生水要進入城市各單位、家庭,必須先做好宣傳,讓市民了解,爭取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第二再生水工程建設既是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如同再配一套供水系統。按照市政公用事業開放發展的模式,在政府加大投資的同時,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實行多元化投資、企業化管理,可以解決資金短缺的困難,加快工程進展,盡快實現再生水回用,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三依靠科技進步,從政府層面,可以設立污水資源化率的的專項基金,組織技術攻關,獎勵污水處理的科技應用成果。從企業層面,要瞄準污水處理先進技術的發展趨勢,大膽創新升級,提高資源化率。要大力節能降耗,降低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