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沱江波光粼粼,鳳凰古城分外迷人,中外游客如癡如醉。
然而,沱江的洪水也曾給鳳凰古城帶來巨大的災難,讓古城居民至今心有余悸。
痛定思痛后,鳳凰縣的決策者們形成了共識——打造武陵山區第一個海綿城市。
2014年12月,鳳凰縣正式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顏長文擔綱,縣長趙海峰為副組長,海綿小區建設、人工湖建設、透水路面建設,已經啟動……
持續發展必由路
鳳凰,是湖南文化旅游產業的一個亮點。今年1至8月,已接待游客815.37萬人次,全年可望突破12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收入100億元以上;今年僅門票收入一項,可為財政增收4000萬元。
鳳凰的文化旅游產業,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關注,2015年4月和6月,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領導在鳳凰調研時,明確提出“水”的問題,需要通過建設水資源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來解決,要打造山區水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
海綿城市建設,被確定為鳳凰文化旅游產業提質升級的最好突破口,也是鳳凰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流域治理大手筆
從鳳凰古城出發,沿著沱江上行11公里,就是鳳凰的長潭崗水庫,庫容為9997萬立方米。
在長潭崗水庫岸邊,廖家橋鎮鴨堡洞村的一處低洼處,趙海峰告訴記者,從這里將開挖一條1397米長的水渠,直達巖坎營村,并利用天然的地形,建設一個483萬立方米的人工湖;將水渠延長2293米,到達漾水沱村,利用天然地形,再建一個215萬立方米的人工湖。從漾水沱人工湖開挖645米長的水渠,使之與櫻桃坳水庫的上游連接;從櫻桃坳水庫開挖一條1890米的隧洞,水庫的水就可進入古城里的另一條小河——蘭徑河;在蘭徑河進沱江的入口處,修一個橡膠壩,可將蘭徑河的水位抬高1.5米,蘭徑河將現往日生機。
沱江的水將形成循環——當長潭崗水庫遭遇洪峰時,水可排向巖坎營和漾水沱兩個人工湖,從而使鳳凰古城的防洪標準,從1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而長潭崗水庫缺水時,兩個人工湖則可向其補水,從而保證沱江泛舟旅游項目的需要。
在長潭崗水庫下游8200米處的沱江鎮堤溪村,再開挖一條4800米長的隧道,將洪水引至鳳凰古城下游的沱江鎮新龍坡村,過洪能力為每秒220立方米。鳳凰古城的防洪,就有了“雙保險”。
早在2011年,鳳凰就開始了沱江的治理工程,治理河段總長8.42公里;海綿工程中,在沱江鎮還要種植人工林共3800畝,封山育林2萬畝。
趙海峰還介紹道,用PPP模式推進,且已與國家開發銀行湖南省分行達成初步協議,國家開發銀行總行已確立了10億元的貸款額度。
城市建設海綿化
從高速公路收費站,經過王家寨隧道后,一個可停放1000部旅游大巴和2000部小車的停車場,就展現在眼前。
“這里將不再是簡單的傳統的水泥板和瀝青地面,而將用透水磚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進行鋪裝,這樣可明顯提升鋪面對雨水的滲透能力。”趙海峰說。
海綿城市建設中,從園林綠地廣場系統改造、排水管網與污水處理系統改造、道路交通系統改造、住宅小區、公共服務與商業等5個方面進行。
園林綠地廣場系統改造上,已建成的小區內,利用現有的綠地進行下凹式綠地的改造,改造后則可新增下凹式綠地13平方公里,新增調蓄能力4萬立方米。
古城區和新城區雨水管網改造,分別為38公里、85公里。在沱江下游的官莊鄉和蘭徑河上游的廖家橋鎮,新建兩個污水處理廠。
鳳凰縣城目前所有的城市道路,都要改為透水路面,其面積高達130公頃。設置下凹式綠地,共計新增綠地21公頃,新增調蓄能力2.1萬立方米。
新建小區內,則全面實施綠色屋頂,增加49公頃;下凹式綠地,新增63公頃;小區透水鋪裝,74公頃……
這一系列舉措,將使鳳凰新城區的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達80%以上;新城區綠色屋頂率,達40%以上;下凹式綠地率,則在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