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是中國長江上游右岸支流,也是貴州省內第一大河。但近年來,這條貴州的“母親河”卻遭遇嚴重的污染危機。9月,烏江中游地區開展了2015年度貴州環保行活動,此次烏江環保行的重點是督促地方政府、企業落實治污責任,全面推進烏江治理。

2015貴州環保行焦聚烏江 立法治污力還生態本色
“這座污水處理廠雖然在運行,卻沒看到進出水管道在哪,是不是對付檢查的‘曬太陽工程’?”9月中旬,在中國長江最大支流烏江流域沿線,參加2015貴州環保行的人大代表們,毫不客氣地對一座鄉鎮污水處理廠提出了這樣的疑問。2012年至2015年,從赤水河行至烏江,通過實地發掘環境治理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環保行正逐漸成為貴州人大監督環保熱點問題的新模式。
烏江是中國長江上游右岸支流,也是貴州省內第一大河。發源于貴州威寧縣境內,綿延1037公里的烏江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流經貴州省7個市(州)。但近年來,這條貴州的“母親河”卻遭遇嚴重的污染危機。沿岸磷化工企業大量排放廢水造成總磷超標,鄉鎮污水缺少處理直排江內,規模過大的網箱養魚還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多重問題下,烏江已成為目前貴州八大水系中污染問題最為嚴重的水域。
督促地方政府、企業落實治污責任,是此次烏江環保行的重點。在總磷超標問題最為嚴重的34號泉眼及烏江支流清水河、洋水河等地,磷化工企業的廢水處理能力是否跟得上排放需求?在遵義縣烏江庫區,密布的養殖網箱是否被嚴格控制在國家規定的2.5‰范圍內,地方政府又如何打擊流竄在縣與縣水域間的“無證養殖游擊隊”等,都是人大代表們關心并責問地方政府、企業的熱點話題。
烏江環保行中,了解地方治污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是貴州人大的重要任務之一。污水處理廠“下鄉難”,成了“曬太陽工程”建而不用,關鍵癥結在資金短缺。貴州省住建廳城建處處長何宏瑞表示,目前烏江沿河669個鄉鎮中,已建成、在建和開始規劃污水處理廠的鄉鎮僅155個,占總數的23%。平均每座1500萬元以上的建設費用讓不少鄉鎮望而卻步。
環保行發掘的問題和線索,最終將為人大立法提供參考,并以立法形式為推行環境治理方法提供保障。在2012至2014年的環保行中,連續三年的監督和呼吁,讓“河長制”、“第三方治理”及“生態補償”等多項先進治理方法得以在赤水河推行,并通過立法方式,為赤水河的保護提供了關鍵依據。
貴州省人大副主任袁周透露說,目前人大已開始制訂《烏江生態保護條例》,希望效仿赤水河流域,以立法形式將先進的治污經驗制度化推行。袁周還表示,設立烏江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可順利解決污水處理廠的建立、管護和運行資金問題,而如何有效推行這一制度,同樣會成為《烏江生態保護條例》規定的內容之一。
“今年是貴州人大烏江環保行的第一年。”袁周說。過去三年,貴州省人大通過環保行的監督和立法,為赤水河的保護提供了支持。現在,面對流域面積更廣、涉及人口更多的烏江流域,環保行還將在未來數年中施行,通過這一模式,繼續推動烏江流域環境治理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