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省政府兩年前決定開展的“五水共治”行動,現已進入“期中考”。以兩年為期,“五水共治”交出了一張漂亮的答卷——
消滅了超過5000公里的黑臭河;11個設區市的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超過90%;新增2000公里污水管網;城市內澇明顯改善;越來越多的河道水綠岸青,親水平臺、河畔綠道、濱河公園成為城鄉群眾釣游休憩的好去處……
在充分看到“五水共治”兩年來所帶來的變化,對目前取得的階段性勝利有充分認識的同時,也應當看到,治水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環境污染欠賬,非三年兩載就能還清;劣Ⅴ類水占全省水質斷面還有8%,剩下的都是一個個難拔的“釘子”;已經治好的黑臭河,如沒有長效管理,很容易出現反彈;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生產生活污染總量仍將長期處于上升通道……“五水共治”,我們還遠遠沒到可以松口氣、歇一歇的時候。
讓浙江山長青、清流常在,需要科學的長效機制。這是浙江省下一步要認真提交的答卷。
治水蹚入“深水區”
在浙江省很多黨政領導的辦公室里,都掛著幾張治水圖:“治水大行動作戰圖”、“垃圾河、黑臭河治理作戰圖”、“城鎮排澇水任務圖”、“保供水重點工程布置圖”……每張圖上都標明了具體行動方案、路線和時間表。
“前兩年主要是全面消滅‘黑臭河’、‘垃圾河’,看著‘黑臭河’越來越少,很有成就感。但很快就出現了新情況,有的剛摘帽的‘黑臭河’出現反彈,有些河道邊治理邊污染……在實踐中,我們深切感受到,治水必須標本兼治,長期管好比一時治好更難。”浙江省治水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浙江省各地治水正從點源治理走向集中治理,從末端治理延伸到源頭控制。“五水共治”正蹚入“深水區”。
治水本質是治產業。低小散的產業是污染源的大頭。水環境的長效治理,離不開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為此,浙江省今年啟動低小散行業整治行動,目前全省22個特色小行業的低小散企業關閉了2557家,有條件提升的企業集中搬遷入園。造紙原來是富春江富陽段的重要污染源,現在當地通過6輪淘汰關停造紙小企業,如今穿城而過的富春江水質最好時已達Ⅱ類水。
浙江省委領導多次指出,什么樣的產業結構決定了什么樣的水質。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才是“治水之本”。舍棄“黑色GDP”之后,只有發展生態經濟、生態產業,才能實現水污染歷史欠賬清算和現實增量治理的齊頭并進。
在紹興,治水治出了一個贏得“小西湖”美譽的迪蕩湖,湖畔產業也隨之轉型升級。“現在我們著重發展金融業、商貿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第三產業。”紹興治水辦的一位負責人說。
在最早吹響“五水共治”沖鋒號的浦江,一位基層干部在她的治水日記中這樣寫道:“我們從治標開始,轉入治本。我們從‘看見’現場開始,到分析源頭問題。治本過程中,有我們的產業結構問題、有體制機制問題、有觀念不到位等問題。這些問題,哪一個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
治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要有一項措施不到位,水污染就會卷土重來。如何建立“管、治、保”三位一體的責任體系,是一個新課題。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持久戰。
打造治水“互聯網”
古新河,杭州城最古老的河道之一,一頭連著西湖,一頭連著大運河。今年底,這里將成為杭州首個內河垂釣開放區。
沿岸全是居民小區和公建單位的古新河,水質最好時可達Ⅱ類水,可以和西湖水相媲美。負責守護古新河的拱墅區米市巷街道相關人員說:“這是‘盯’出來的,我們盯著每一個排放口,我們盯著每一位河段長,我們盯著每一天的監測記錄。一些排放口還裝了檢測儀,排放量數值一超標就會報警。河長第一時間前去處理。”
在浙江省,從省市縣到鄉鎮甚至村莊,條條河道有河長,實現了四級聯動的“河長制”全覆蓋。“有污染,找河長”。河長要做到對各類投訴舉報“件件受理、事事回應”,成為長效機制中最重要的“牛鼻子”。除了黨政領導干部包干擔任河長,很多社會人士、普通百姓也樂當志愿者。目前,嘉興有1868人自愿擔任“民間河長”。
“流域河長”,是浙江省“河長制”的又一創新。
“君住錢江頭,我住錢江尾”。在治水中,浙江省認識到,必須實行上下游聯動、全流域共治。嘉興許多地方河長已升級為“流域長”,管的是一片流域。海寧平陽堰港馬橋段“流域長”,將10條支流流域內違法搭建、垃圾亂堆、生活污水亂排等400多個水環境問題統籌協調解決,各支流的水質監測數據明顯改善。
從“河長制”到“長治河”,從單條河流的線性治理向流域的網格化治理,一張由河長領銜、各方聯動、全民治水的“互聯網”正在全省成形。
嘉興秀洲區王江涇鎮,每戶村民都守好自己的家庭治污“責任田”。每戶人家房前屋后及對應的河道為治污責任田,包干負責,廢水必須處理后再排入生活污水總管網。村民從“要我治水”變為“我要治水”,村里小河重現涓涓清流。
機制走向市場化
水環境作為自然資源,有其公共產品屬性,但作為一種環境容量資源,應當通過市場機制形成真正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市場價格。這不但可以彌補政府基礎設施投入的不足,更能將水資源生態成本內化為企業生產成本,形成“誰使用誰付費”的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當人們從這一點去重新發現水的價值,用市場化的手段去治水,就會給治水打開一片新天地。
一噸污水排放權,在淘寶上拍出了2.35萬元。這是發生在紹興的真實案例。浙江的排污權交易試點至今已有6個年頭。治污積極的企業,可以通過交易市場獲得真金白銀的收入。排污權作為企業的一種“資產”,不僅可以轉讓、出售、租賃,還可以用作抵押貸款。杭州萬事利漂染有限公司在杭州首家獲得銀行253.771萬元的排污權初始交易抵押貸款。
從“誰污染誰付費”到“誰治理誰收費”,治水市場正在成為新的“藍海”,民資的身影踴躍閃現在治水領域。在外溫商周太康回到家鄉,投入1.8億元治理芙蓉鎮黃金溪。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如今變成Ⅲ類水的黃金溪,今后將打造成為旅游度假景點,有水族館、棧道漂流、水上樂園……預計明年春節期間就可以向市民開放。
有專家指出,這些年來以各級政府為主體的“包干式”治水,今后應該向政府引導、企業自覺、社會參與的方向轉變,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寧波在全國率先以政府購買水質養護的形式治理內河:政府開出條件進行招標,要求3年內河道污染指數每年下降15%、水體透明度平均提升15%以上;治理結果由第三方定期監測,中標企業不達標就扣罰養護費。通過兩年的試驗,首批38條河道維護段河道綜合污染指數下降40%以上,水環境明顯改善。同時,吸納民資參與的PPP模式也讓水質維護成本平均下降近兩成,財政每年節省2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