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樓頂排水管至地下,將原來白白流走的雨水引入收集池里儲存,用來綠化、沖洗和消防,這是國網棗莊供電公司在110千伏齊村變電站建設中推出的微創新,也是他們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電網建設上又邁出的嶄新一步,該站被當地環保人士稱為“海綿變電站”。
齊村變電站為無人值守站,由于該站地下為原棗莊煤礦早期集中開采區,地下水質發黑發臭,深水井結構不穩出現塌方,且附近也無自來水可引。無奈之下,他們請教專家,集思廣益,多方論證,決定嘗試蓄收雨水解決問題。
雨水收集池分沉淀池與蓄水池兩部分,主要以站內屋頂雨水為主要來源補給,通過屋頂集中排水的自然水壓導入沉淀池,再經過砂石、鵝卵石二級過濾后最后流入蓄水池存儲。在容量設計上,參照棗莊市年平均降雨量與站內屋頂面積,設計為320立方米;當雨水收集達到上限后,多余的水通過溢水口流入站內地下排水系統。
“雨水收集改變了傳統變電站功能配置,節能環保意義重大。”棗莊供電公司總經理張愛祥介紹,棗莊電網現有變電站111座,如果全部建成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僅站內用水一項每年便會節約用水3.552萬立方米,以工業用水每立方4元計算,將節省資金14萬元以上。并且,雨水收集池一旦規模發展,對于提升城市強降雨下的排水能力、緩解水資源日益短缺下的用水問題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棗莊電網建設始終突出“與環境和諧”的理念,充分考慮旅游景區、文物故址、電磁污染、無線電干擾、噪音等環境保護因素,并公開邀請群眾參加輸變電工程環境保護的評議,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電網建設。220千伏棗君線在穿越植被密集、有著國家森林公園之稱的抱犢崮山區時,首次采用高跨技術,較常規線路平均高出25米,“武林高手”般凌空高跨,改變了傳統施工大量砍伐樹木的做法,成為線、樹和諧共生的典范。與京滬高鐵棗莊客運站隔街相望的110千伏龍潭變電站,沒有傳統的圍墻,看不到飛舞的銀線和林立的電氣設備,而是以中式古典建筑風格,融入在客運站房、站前廣場、景觀湖、大片的園林、起伏的青山中,構成棗莊新城南部城區最美的風景線。
據統計,棗莊供電公司近年來連續推出“1095”“7821”“6195”等電網工程,新建的29座變電站已經融入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新架的上千公里輸電線路大幅減少林木砍伐,始終保持了電網建設與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