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區又一次降雨,增加了事故現場清理、危化品處置的難度。
雨情就是命令,必須嚴防次生事故和二次污染。
天津港環衛管理中心主任張順國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眼下,市監測總站和新區監測總站的監測人員都在定期取樣、化驗,目前看來,這些雨水、污水都在可控制的范圍內,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脫氰后的污水將轉至污水處理廠,經過再處理后,達到標準才可以排放入海。
來自3家單位的5套大型破氰設備晝夜奮戰,全力破氰,堅決防止污染,防止次生災害。
中午12時12分,黃豆粒大的雨點傾瀉而下,距離爆炸事故區域1公里左右的吉運四道取水點,一名技術人員提起高30多厘米,直徑10厘米左右的取水器皿采取水樣。來不及擦拭臉上的雨水與汗水,急急地坐上車,奔向位于天津港海鐵大道的天津市環境技術開發中心事故污水處理應急中心。“我們公司負責處理事故區域含高濃度氰的污水,用兩臺水泵,通過兩公里長的管道,將排干渠里的含有高濃度氰化物的污水提引到我們的事故污水處理應急中心檢測處理。”天津市環境技術開發中心現場負責人馮輝說,這里原本是個工廠,爆炸事故發生后,周邊由于電路破壞停電,公司緊急調運了兩臺柴油發電機供電,保證兩個水泵正常運轉。
中午12時30分,天津市環境技術開發中心事故污水處理應急中心,一個簡易搭成的實驗室里,兩名實驗員正在優選氰化物處理方案。距實驗室幾米遠處,撬裝設備旁,雨借風勢,浸透了兩名技術人員的衣衫,他們卻仿佛感覺不到涼冷,按照優選方案,向設備添加亞鐵鹽、氧化劑、催化劑等,對含有高濃度氰化物的污水進行破氰處理。“降雨期間,經設備處理達標后的水,將直接排放,以減輕事故區域地下管道的壓力,避免污水外溢。”馮輝介紹,這兩天連續降雨,為了盡最大能力處理事故區域含有高濃度氰化物的污水,大家晝夜奮戰,已經兩天沒怎么合眼了。
市環保局負責人介紹,針對8月31日起出現的持續降雨情況,環保部門緊急啟動應急預案,加強事故區域周邊污水處理,天津市環境技術開發中心、天津創業環保公司研究院等單位的5套破氰設備晝夜運轉,全力將處理達標后污水外排,同時,市環保局協調調動30余輛罐車,抽運雨水管網廢水,防止發生污水漫溢和次生災害。降雨過程中,封閉區地下管網監測力度進一步加大,市環保局對所有排水口門每小時監測一次,發現雨情增大隨時監測上報,確保排水穩定達標。同時,市環保部門與氣象部門強化聯動機制,加強對雨量預測預報,隨時分析研判,為現場雨水、污水處置提供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