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遼河流域治理包含遼河水系、大遼河水系和凌河水系,共有6條干流,54條主要支流。遼河流域治理和生態恢復是關系到遼寧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諧遼寧建設的大事。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通過遼河治理攻堅戰、“大渾太”治理殲滅戰、凌河治理保衛戰等,使遼河流域河流水質提前達到了“十二五”規劃控制指標,實現了遼河“摘帽”,生態恢復初見成效,流域內污染防控體系基本建成,流域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如何鞏固提升遼河“摘帽”成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
7月30日上午,在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召開的聯組會議上,與會的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省人大代表與來自省環保廳等8個部門的負責人,就遼河流域治理和生態恢復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坦誠交流,深刻剖析,共同探尋推進遼河流域水質持續向好的措施。
針對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代表們關心的如何鞏固現有治理成果,實現遼河流域水質改善和生態建設持續向好的問題,省遼河凌河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忠國說,結合遼河干流和大凌河干流過去四年的水質目標相關數據,我們在“十三五”期間將繼續采取強有力措施,堅持靶向治理、精準發力,重點解決以下問題:第一,污水處理問題,目前許多污水處理廠標準較低,需要提標改造;部分污水處理廠運行不正常;“雨污同流”普遍存在。第二,農村的畜禽糞便問題。第三,垃圾處理問題。第四,水資源管理問題。一些企業特別是縣以下的小企業盜采、偷采地下水問題比較突出;第五,依法治水問題。有的企業環境法治意識不夠強,偷排、超排污水現象時有發生,還有就是我們的執法還不夠嚴。第六,發展方式的問題。第七,筑牢最后一道防線的問題。遼河、大小凌河被規劃為生態廊道,成為我省兩河流域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核心區,以發展生態旅游業、休閑產業、健康產業、養老產業等耗水量小、環境影響小的服務業為主攻方向,走出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和在發展中保護的新路子。
針對遼河流域治理的資金投入和重點治污項目進展問題,省財政廳副廳長王玲說,省財政將保持投入勢頭不減,繼續優化資金的支持方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同時制定了相應的財政支持計劃,確保剛性支出,確保遼河、凌河退耕、退林還河的補償費用。編制好三年滾動預算方案,用足、用好現有政策,通過引導基金來積極地支持遼河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和環保產業項目,進一步改進和優化財政資金的支持方式。省環保廳廳長朱京海說,將通過促進多元投資,大力推進PPP實施、第三方環境治理項目,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督察力度,通過規劃外項目對規劃內項目進行替代等措施,保證治理項目優質完成。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視察發現,遼河和凌河部分支流河水質超標,對此,朱京海說,2014年水質污染現象確實有,水質下降主要集中在支流,下降主要原因是2014年的罕見旱情,使很多支流河斷流,河的容量下降了,而生活污水、生產污水沒有減量,這樣就成為了污水河。主觀上,一些地區有“歇口氣”的思想。另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管理制度還不夠完善。接下來,將細化生態補償機制;把水環境管理考核納入到政績考核當中,加強社會服務,公共監督;嚴格執法,以新的環保法為依據,聯合公檢法打擊一批違法犯罪分子;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按期完成污水處理廠建設提標改造工程,明確河道清淤和生態修復的工作量和時間,確定支流河的綜合整治工程;實施“一河一策”;提高河流的容量;把過渡性措施轉成應急措施。
污水處理問題也是本次專題詢問關注的重點。針對遼寧省污水處理收費偏低,收繳率低的問題,省物價局局長趙希偉說,目前,我省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工作已列入價格改革重點工作內容,將調整污水處理費標準列入對各市目標考核內容,推進調價工作有序進行,此外,將加強督察指導,幫助標準低、工作進展慢的地區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保證污水處理廠良性運行。
針對生態補水不足、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生態補水機制的問題,省水利廳廳長史會云說,全省生態水不足確實存在,主要因為水資源總量少,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生活、生產用水量增多等。為努力解決好這一問題,省水利廳將進一步完善水資源規劃,進一步完善工程措施,努力增加供水能力,力爭2016年報請省政府出臺引調水對下游損失補償和生態供水水價等相關政策,努力實現生態供水的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的目標。
農村面源污染造成污染物直接排入支流河,對干流水質影響較大。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張喜凡說,針對養殖業污染防治歷史欠賬多,養殖主體投入能力差的實際情況,省政府陸續出臺有力政策措施支持養殖業治理工作。將加強規模養殖場的設施建設和生態養殖場建設。認真落實地方政府和養殖企業的主體責任。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商向東說,在農村面源污染當中,垃圾污染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在農村垃圾治理方面,我省近一段時間以來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還切實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農村垃圾治理有三個關鍵問題:設備設施建設、隊伍及長效機制的建立、農民及社會參與意識。我省將進一步完善規劃和垃圾處理設施。有序地推進百千萬創建工程,實施考核激勵機制,加強宣傳教育,建立村規民約,提高農民的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