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身長只有三厘米左右,在透明的容器里歡快地游著;它們看上去只是普通的小魚,實際上卻是“水質檢測員”,當它們異常興奮、游動突然加速,就說明水質有可能被污染了。它們叫青鳉魚。記者了解到,這種基于生物毒性預警觸發機制的智能化超級水質監測系統在全國尚屬首創,目前全市已建成三個智能化水質生物預警監測站點。
小魚活動異常,水質有可能被污染
7月22日上午,平山縣楊家橋鄉河西頭村,在滹沱河畔的智能化生物水質預警監測站內,24條青鳉魚在8個約150毫升的容器里游動著,容器上方的顯示屏是八個不斷變化的“心電圖”。
“里面的水是滹沱河的水。”石家莊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洪綱介紹,這些容器叫“生物行為傳感器”,類似心電圖的曲線圖反映的是青鳉魚的活動行為。
洪綱解釋說,當魚兒感受到水中有污染、毒性物質存在后,會有一個回避行為,“表現異常興奮、游動突然加速。”他說,安裝在容器內的傳感器會把魚兒的反應捕捉下來,通過電信號反映到監測系統上。“如果活動突然劇烈,曲線圖變化就會不平穩。”他說,當魚兒在一定時間內(一般以20分鐘為界)出現曲線劇烈變化時,就說明水質有可能被污染了。
洪綱告訴記者,滹沱河的水通過置于水中的潛水泵和管道被輸送到站內,然后經過簡單的物理過濾,去除砂石、泥漿等沉淀物后,分成平行的8條通道流向小魚活動的容器里,能基本保證小魚所在的水和滹沱河里的水是同步的。
選青鳉魚是因為它們對水質敏感
“水質出現問題時,青鳉魚會在第一時間感知并做出反應,從而實現24小時實時監測。”他說,通過電信號的變化程度,再經過計算機對數據進行系統分析,來預警水體綜合毒性及其污染程度。
負責運營設備的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劉勇介紹,青鳉魚俗稱“稻田魚”,對水質、環境變化特別敏感,而且對不同量的化學毒性會有不同行為響應,是國際知名的醫學用魚,讓它們做水質毒性的“哨兵”再合適不過。“這些看似平常的小魚是在無污染的條件下,經過毒理學規范標準化繁殖培養馴化而來,以保證它們對毒性物質敏感。”
青鳉魚為什么要分開放呢?劉勇解釋說,這是為了確保不出現“魚為”誤差,“因為個體差異,有可能個別小魚因為自身原因引起行為異常,為了避免這種誤判,監測儀上平行連接了8個容器,每個容器裝有3條青鳉魚。”他說,這樣,只有當大多數(5條以上)曲線圖變化劇烈,并且持續20分鐘以上時,才會觸發預警系統的啟動。
劉勇說,青鳉魚最長無人值守時間可達3個月以上。
全市已有三個預警監測站點
洪綱介紹,雖然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水質檢測項目已達100多項,但并未覆蓋全部污染物質。“青鳉魚這種生物傳感技術的應用,是對生物毒性的一種監測。”他說,因為水生生物最敏感,如果水源地有了“污染事故,”可以第一時間有所反應,可以24小時提供最為直觀的“綜合毒性”的預警。
而目前,正在試運行的三個水質預警監測站站點的選址也是基于這種考慮。據了解,今年年初,市環保局和市環境監測中心在崗南水庫來水的滹沱河上游、黃壁莊水庫來水的冶河上游以及黃壁莊水庫取水口,共建設了3座基于生物綜合毒性的智能化超級水質預警監測站。
在這三個位置建站,如果水質有問題,他們可以快速反應,為預警及下一步行動預留“提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