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12月31日,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發文《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
今年2月3日,民革玉林市委向玉林市政協提交了《關于建設“海綿城市”,提升玉林市生態還原能力的建議》的提案。市政協高度重視該提案,并將它作為重點提案轉交市住建委、市水利局、市林業局等單位承辦,由副市長鄧長球進行督辦。玉林為何要建設“海綿城市”?近日,記者到相關單位部門進行了采訪。
什么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雨天能夠‘吸’水,干旱時‘放’水,利用好自然生態系統的調蓄功能,讓城市重新回歸自然,不斷提升城市的生態還原能力。”市政協副主席、民革玉林市委員會主委周豪說。“海綿城市”最基礎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要儲存雨水,用好雨水,它通過利用城市公園和綠地、停車場、居民區、屋頂等設施,建設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透水鋪裝等來實現儲存、滯留、下滲和再利用雨水的目的。通過建設“海綿城市”,能夠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近年來,玉林市生態建設成果豐碩,城市生態環境品質極大提升,相繼獲評為“廣西園林城市”、“廣西綠化模范城市”、“廣西森林城市”和“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一個林木蔥郁、四季花開、山水相依、綠帶環繞、綠廊延綿的“嶺南綠都”逐步顯現,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最佳的生態基礎。民革玉林市委會在《關于建設“海綿城市”,提升玉林市生態還原能力的建議》提案中建議,玉林市應該抓住這個良好機遇,利用自身有利條件,成立創建海綿城市領導機構,積極申報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大力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治療“城市病”的良好“藥方”
“玉林市屬于資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量為1820立方米,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2240立方米,僅是全國平均水平4200立方米的42%,屬于中度缺水地區。因此,建設‘海綿城市’,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是解決玉林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玉林市水利局副局長姚遠說。
據了解,目前很多城市在開發建設后,僅有15~30%的雨水滲入地下,70~85%的雨水則快速地經管渠、泵站等設施集中排放,往往造成排水系統不堪重負發生內澇,同時大量雨水白白流失得不到利用。而玉林作為靠近沿海的亞熱帶城市,夏季經常伴隨暴雨天氣,時常在短時間內大量降雨,使得城市排水系統不堪重負。 “逢雨必澇,雨停即旱”是大部分城市所面臨的難題,也是玉林市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并且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不少城市一樣,玉林還面臨著水生態惡化、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城市病”。
“城市建設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和方式,要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建設發展。”7月7日,副市長鄧長球在市政協“建設‘海綿城市’,提升玉林市城市生態還原能力”專題協商會上強調,建設‘海綿城市’正是解決水資源緊缺、城市內澇、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等問題的出路。
“海綿城市”將提升玉林的生態城市基礎
鄧長球在督辦建設“海綿城市”重點提案時強調,建設“海綿城市”,既是對玉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有效檢驗,也為玉林加快轉變傳統的粗放式城市建設理念,創新城市建設和管理模式提供了寶貴契機。
基于對加強生態建設、提高城市建設水平的現實需求,《關于建設“海綿城市”,提升玉林市生態還原能力的建議》在玉林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支持。
“在過去的城市建設中,綠色的生態基礎設施常常被忽略。要提升玉林市的生態還原能力,就要將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玉林市的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從破壞生態轉向恢復生態,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治理,將‘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落實到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周豪說。
“建設‘海綿城市’,就要嚴格實行水體保護政策,高度重視玉林藍線、綠線規劃,加快玉東湖、玉西湖建設,重視河流、水塘、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姚遠說,建設“海綿城市”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是對城市建設及排水防澇觀念的一次顛覆,是注重水安全與水資源短缺矛盾與統一的結合體。
“建設‘海綿城市’,需要積極編制水專項規劃。重視水源林的保護和培育,將大容山、六萬大山、寒山以及玉林北流區域往外一定范圍內實施嚴格的水源林保護,嚴禁種植破壞生態系統的樹種,適當補種涵水功能好的闊葉林,努力培育良好的涵水生態系統。”玉林市林業局營林科科長陸青蓮說。
“建設‘海綿城市’,要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玉林市住建委副主任劉家強說。他還表示,建設“海綿城市”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通過建設“海綿城市”,能夠削減城市徑流和污染物的排放,有效解決城市雨洪問題,實現環境、生態、景觀等多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