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聽上去很美: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
作為一個形象的說法,海綿城市幾乎一語道盡了關于城市的全部美好愿景,也意味著人們在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的征程中,除了宏大目標之外,還有了更具體、更清醒、更科學、更理性、更重視天人合一的細節追求。
國家正在推廣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具體要求是通過“綠色”措施實施蓄水、排水和凈水等治水新模式,來增加城市“彈性”,可謂抓住了關鍵。
這些年,城市建設的現代化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已驚艷世界,毫不為過。然而不時出現的城市看海現象卻將這種現代化的粗糙暴露無遺。一下暴雨,城市就挺不住了,在給城市帶來難堪,給市民帶來不便的同時,無論怎樣的光鮮都可能變成瞬間的慌亂。我市已經進入了海綿城市試點,出臺了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導則,這是向海綿城市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導則”充分體現了“滲、滯、蓄、凈、用、排”理念,這全都是圍繞水字在做文章,可謂揪出了城市水利的牛鼻子。
依愚見,建設海綿城市,在城市布局中還應體現“容水”的雅量。城市越是發展,就越意味著寸土寸金。用純粹金錢的眼光來看待,城市沒有一寸土地是不可以變錢和生利的,而實打實的票子和眼前之利最容易模糊人們的視線,也最容易擠壓城市“容水”的雅量。
從空間的意義上講,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在不斷長高長大的城市,留下足夠的容水空間。過去城市毫不吝惜地奪走水的家園,欠債已經夠多的了。現在建設海綿城市,要能盡水之利,需要修復足夠的蓄水空間。這也意味著不能就水說水,而是應該讓城市與水共生共榮。
城市建設過程中,要以水利為導向,處理好建設與留白的關系。城市建設不能只重視高樓大廈,城市也不只是密集建筑物的簡單集合體。城市建設需要適當留白。而武漢的城市留白,重點就是要保護好自然水體。自然水體不僅是武漢之所以成為武漢的自然景觀,也是海綿城市吐納城市之水展現城市功能的絕好載體。
城市留白眼下尤其需要放大地下的精彩。城市真正的光鮮,現代城市真正的魅力或許已經越來越多地體現在看不見的地下。那是一個城市良心的去處,也是寸土寸金的城市蓄水、排水、處理水的絕佳空間,實在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