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IC)
今年進入7月,多座城市漫起了大水,上海也因著連綿降雨破天荒地體驗到最低17.6℃的“炎夏”。于是,繼第一批16座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出爐后,各地對“海綿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我們要打造的“海綿城市”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針對一下雨城市里汽車就幾乎無法動彈的現象,城市管理者只好先求速排快排;可這種做法只要一個月不下雨,城市就喊渴。我們的水泥地面阻隔了腳下的土地喝水,我們的管網系統再好也擋不住一小時200毫米的降雨量。于是“海綿城市”概念被提出。
何謂“海綿城市”?降雨時能就地、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把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這樣的城市被稱為“海綿城市”。但現在“雨季一來,城里看海”已是不爭的事實,于是,國家去年出臺《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今年5月包括武漢、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常德、南寧、重慶、西安西咸新區等16座城市成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不可謂不快捷。但遍尋這些試點城市,沒有一家明確地將藝術創意和設計列入海綿城市建設計劃,哪怕只言片語也沒有,說的都是如何防澇解旱,只重功能。
藝術是海綿城市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其實,我國的有識之士、專業設計、景觀創意人員早就開始了“海綿城市”的創意設計。當下熱銷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大行其道即是一例;上海世博會上,后灘的大地藝術就是著名的“海綿城市”實驗,其純靠自然之力的水質凈化系統、生態防洪系統,加上溪谷生態景觀,有幸目睹那年秋天濕地收割黃燦燦谷子的人至今還津津樂道;設計者們還在原來的污水處理廠中就勢布置了“荻臺江風”景觀,登上竹木平臺,看老老的廠房,聽蘆葦沙沙低吟,夕陽下別是一番漁舟唱晚的美景。
類似的濕地還有哈爾濱群力新區的一塊面積34公頃的濕地公園,現在改名叫做“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除了在功能方面要解決年降雨量近600毫米,但集中在6-8月下造成的洪澇問題,公園還被設計得充滿情趣,場地中部的大部分區域作為自然生態鏈區,濕地四周通過挖填,設計出一系列深淺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成為一條藍綠色的項鏈,形成自然與城市之間的一層過濾膜和體驗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管,收集城市雨水,沉淀過濾后就可以澆灌了,水洼中廣植鄉土水生和濕生植物;高架棧橋連接山丘,布道網絡蜿蜒穿越丘林。水洼中設臨水平臺,丘林之上有觀光亭塔,水畔林間草地中設計木棧步道,真實非常令人賞心悅目。這項設計還獲得了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2012年專業組唯一的“綜合設計類杰出獎”,可見其設計之精彩。
這樣的景觀藝術范兒還綻放在貴州六盤水,那里的濕地公園被設計成“水舞鋼城”,紅色的竹木棧道宛如一條飄舞的彩帶婀娜在碧水綠樹之間;河北遷安三里河,原本是一條臭氣熏天的“臭河浜”,設計者充分利用生態技術并融入了大地藝術,用一條鋼做的紅(黃)折紙作為蜿蜒河沿的標志符號,配以蜿蜒的木步道,襯以綠樹繁花,托以夜晚的霓燈,這里如今早已成為小學生放學的好去處,幼兒園小朋友戲耍的天堂;還有天津的橋園已成為很好地“城市-自然”譜系樣本。
其實,“海綿城市”在歐美日本等國早就是城市建設的自覺行為了。日本東京的立川在開展城市公共藝術招標時,就把城市環境功能、藝術功能的藝術化作為主要內容,下水道、濕地、廣場都必須加以藝術處理,并且要在世界范圍內延請頂尖藝術家來實施,于是我們看到了下水道上的大籃子,還看到了水池中7塊白色大理石組成的《北斗星》,移動中觀看位置微妙的變化也在發生;吉賽帕·潘農的作品《指》設于休息廣場的水池中,大理石中嵌入一塊大玻璃手指,玻璃是法國工藝,大理石采自意大利卡拉拉。
還有新加坡的濱海堤壩,蓄雨水的堤壩早已成為文藝范兒濃濃、神秘浪漫的所在了,功能化的大堤也是一件大氣的藝術品。老百姓看不到這些功能,但卻能充分感受這些設計所帶來的視覺享受,所謂“海綿城市”,不正應該是這樣既有實力又優雅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