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汛期以來,市區部分地段出現“逢雨就澇”現象:道路積水、交通受阻、市民通行不便。
6月18日本報《市民問政》邀請市建設局、市“五水共治”辦、市市政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做客新聞演播室,與市民一起探討如何破解汛期城市內澇難題。在線交流結束后,相關部門立即行動,對市區環城西路公鐵立交等積水點問題進行整改。本周,記者再次進行回訪,發現部分問題已得到解決。
問題整改
公鐵立交東半幅車道通車
7月9日,記者來到市區環城西路公鐵立交橋,發現東半幅車道提檔改造已經完工,過往車輛得以順利通行。
市市政管理處黨支部書記黃煒說,自從杭長高鐵施工以后,積水問題凸顯,這是一個實際上沒有完工的工程。杭長高鐵施工給這個路段原先的排水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原環城西路的雨水、污水管道被破壞,洪源溪被堵截,流域面積大幅縮減,所以一到下雨天,就出現洪源溪溪水倒灌。6月10日,公鐵立交段出現大面積內澇,車輛無法通行,嚴重影響交通,相關部門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應急隊伍開展搶險,先后出動6車次移動排澇車,搶險人員100余人次,沙袋400只,6月10日當晚全面排除積水,次日恢復半幅通車。
環城西路公鐵立交是市區的“門面”,同時也是車流量密集路段。針對該處暴雨天積水問題,市建設局制訂詳細整治方案,于6月11日抽調多名人員進場突擊施工,夜以繼日加快推進立交橋提檔改造。積極與鐵路部門溝通,對洪源溪擴大過水斷面,對洪源溪水損毀的東半幅道路,優化設計、施工方案,用鋼筋混凝土路面替代原有瀝青路面。
由于該處積水點施工難度較大,建設部門每天安排專人現場督促施工進度,同時對原有路段的硬件設施進行提檔。7月9日上午,公鐵立交東半幅車道施工完畢,可以正式通車。另外,西半幅車道也將進行提檔改造工程。黃煒說,提檔改造后的公鐵立交將基本杜絕暴雨天積水問題,對通行車輛和過往行人帶來便利。
長效舉措
其他易澇點將逐個改造
從上周開始,市區再次進入降雨模式,市區部分道路積水嚴重。
7月5日下午,記者在市區李漁路、環城南路、二環東路等易澇點看到,一些道路不平整的路段已經積水較多,車輛經過總會濺起一大片水花。在浙中建材市場拉貨的司機譚平復說,他們很討厭雨天行車,主要是載重量大的車輛經過坑洼道路時,常會濺起大灘水,飽受過往市民責罵。“事實上,道路太差,我們也不想車過濺人一身。”
市建設局城建處相關負責人說,總體來說,市區內澇問題不算嚴重,但也有幾個點在雨季容易積水。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方面:存在人為破壞天然的蓄水系統(河流、池塘等)的現象;城市建設“混凝土”化現狀普遍,缺少滲水和蓄水系統;城市雨水管網特別是老城區老化、破損,影響正常使用功能;城市排澇規劃滯后;人為破壞及堵塞城市雨水管。
針對這些問題,市建設局通過專項規劃編制、積水點改造、疏導清淤、設備更新等措施,增強城市綜合排澇能力。一是著力構建排澇系統。扎實推進排水專項規劃的編制,引導項目的科學有序實施。2015年5月《金華市中心城區雨水和防澇綜合規劃》經市政府同意下發實施。
二是加強城區排澇工程建設。首先在沿江建設強排泵站,提升整體防御能力,2014年在市區多湖區塊新建了燕尾洲排澇站,可隨時投入使用,加強城區的雨水調節和排放。其次是進一步梳理低洼片區、積水點,根據易淹易澇點“一點一方案”的原則,分別進行難點攻克;最后是進一步加強排水管網建設。截至2015年5月,市本級建成雨水管網35.4公里,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2.33%;提標改造管網173.63公里,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0.37%;雨污分流改造19.829公里,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49.57%;清淤排水管網460公里,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5%。
三是確保排水排澇設施可靠。定期對市區雨污管道進行巡查,在雨天對近10年的易澇點每天組織檢查,發現內澇及時上報。在完成管網排查的基礎上,已完成市區全部“排澇水”重點項目匯總歸檔,并對主要排水管網的埋深、管徑、材質、走向等資料進行信息化管理,導入金華市管線管理信息系統。今年汛期前,市建設局進行清淤、疏淘,清挖檢查井3000多只,雨水收集井3200多只;維修更換檢查井200只,雨水收集井200余只,管道疏通237公里。
四是完善各種防澇配套物資。加強防汛物資儲備,做到物資、管理、人員三到位。建立了城市內澇應急搶險隊伍,配備強排車、自卸淤車、翻斗車、管道清淤車、發電機、潛水泵、淤泥泵等,實行設備專人管理,確保防汛物資備得足、調得動、運得出、用得上。
未來發展
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即將編制
近期,南昌、鄭州、昆明等多座城市因降雨出現內澇,開啟“看海”模式,“城市看海”再次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根據國家防總的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41座城鎮因暴雨內澇受淹。
城市的外洪內澇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根據國家防總對2012~2014年的統計,平均每年有100多個城市受到外洪內澇的威脅,2012年有184座城市發生內澇,2013年234座城市內澇,2014年125座城市內澇,其中就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
據分析,城市“內澇”的焦點,并不是在大雨降臨時,地面有沒有“積水發生”的問題;也不是不允許出現“局部積水”,而是要求“積水時間最短”,“積水深度不大”,“不會出現災害”(如嚴重影響交通、生產,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等)。如果城市地形平坦,又有大量綠地、其他透水地面和自然水體等,即使遇到大暴雨,在有正常排水系統的情況下,短時間內積水深度很少會超過10厘米,不會嚴重影響交通呢,更不可能出現城區“看海”的現象。
逢雨必澇,這跟城市建設方式有關系,城市的硬化導致生態變化,過度工程化導致極易形成澇水。一方面,每年有180多座城市被水淹;另一方面,我國還有300多座城市受到水資源匱乏的威脅。
不久前,住建部公布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名單,武漢、南寧、重慶等16座城市成為試點,將進行為期3年的建設。試點城市公布后,與海綿城市相關的細化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等工作則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在城市規劃中,不僅要考慮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立面、道路、城市景觀、其他配套設施、排水體制及走向等問題,而且一定要在一開始就把平時看不見的“雨水排除”,列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全面考慮暴雨強度、地形變化、匯水面積、合理的“重現期”的選擇、地面徑流系數、可能出現的凹坑和低洼地段位置、內澇風險評估、地下“儲水池”的容量和分布等等,盡量考慮得細一些,不能到發生嚴重內澇時才臨時抱佛腳。如能根據地形,合理分割匯水面積、設置必要的蓄水、調節和排除系統,就能避免發生嚴重內澇。
盡管我市尚未列入首批試點城市,但這方面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根據住建部相關規定,結合市區實際,我市正準備編制海綿城市建設規劃,力爭把金華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并爭取列入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同時,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示范,結合多湖中央商務區開發建設、“二七”區塊拆遷改造、湖海塘區塊建設、石門農場棚戶區改造等,率先在這些區域實施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打造一批具有海綿城市特色的亮點工程。
據了解,海綿城市建設要克服的難點不少。比如,打造海綿城市首先需要對城市降雨量、地面徑流、雨水下滲速度、管網情況等進行精細測量。在此基礎上,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構建數據模型。但是,市區部分管網由于長時間缺乏維護和清理,連普查的基本條件都不滿足。另外,海綿城市建設涉及老城區管網改造,也是建設中的一個難題。由于交通狀況、基礎條件等所限,市區江北老城區改造一直是城市建設難點。
亮點工作
綜合管廊建設走在前列
相比之下,市區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飲用水管、熱力管、電力線、通信電纜……這些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城市管網,被安放在開闊通暢的地下管廊里,它們各就各位,各得其所,看上去整齊有序。這些管廊并不是僅容管網棲身的矮小漆黑之地,而是一個厚重水泥澆灌而成的高大廂體,整個連著像是一列地下火車,里面有燈照明,也有換風、排水、投料口、轉接樞紐等,在戰時或是災難突發時,還可以成為躲避危險的一個“安全島”。
金義都市新區管委會建設管理局局長孫金能介紹,所謂管廊,通俗地講就是給城市綜合管線找一個公共空間,建一座共同的房子。城市供水,包括所有的管線都在管廊里面,城市供熱、供氣管線也全部入廊。管廊內部本身就有非常完善的排水設施,每隔200米有一個集水井,有全自動的排水裝備。管線入廊后,就有一個非常寬闊的公共空間,哪里出現問題,就可以直接到管廊內部維修。在二期工程里,節水排污功能也要進入共同管廊。
這種地下管廊造價貴嗎?孫金能說,新區目前整個共同管廊首期已完成6公里,投入2.2億元左右,還不包括下一步安裝,折算起來每公里4000萬元,也就是每米4萬元,造價比一般的城市建設道路要高得多,但從長遠來講,這個投資是劃算的。
目前,市區多湖區塊、二七區塊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也已列入城市總體規劃。
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市區通過這些年的地下管網建設,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觀。下一步,市建設局將根據“五水共治”總體要求,有步驟開展涉及排澇水項目建設。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排澇設施更新,爭取盡早發揮效益;全面完成易澇點整治,重點完成李漁路排水入江口改造、環城西路熱電廠段、環城西路公鐵立交橋等易澇點改造,徹底消滅市區易澇點;提高排澇設施完好率,發揮管道機器人檢測的作用,加強排澇應急設施設備的采購添置;加強海綿城市建設,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河湖水系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綜合采用滲、滯、蓄、靜、用、排等技術措施,實施低影響城市開發建設,有效保護和修復城市水生態,緩解城市內澇,涵養城市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