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過海?帶你去城西看海”———這個段子雖然苦澀但是很形象。往年汛期,只要杭州發生內澇,地勢最低的城西絕對是重災區,尤其是留下區域,嚴重的時候汪洋一片。
今年城西經歷了汛期第一輪梅雨的考驗,運氣不錯的是,今年梅雨季我省雨水低于往年平均值,城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積水停留排不出去的情況。不過,更大的考驗還沒到來,臺風已經蠢蠢欲動,城西在防澇方面在做什么?哪些區域是重點要注意的?城西能否在這個夏天徹底摘掉“逢雨必澇”的帽子?
最低處地坪標高3.4米地勢低讓城西很受傷
為什么城西容易發生內澇?很多市民可能不理解,記者了解后發現,地勢低、排水路徑單一、山洪流量大、老小區多,是城西出現大面積內澇的主要原因。
“西湖區整個地坪標高不高,比杭州其他地方低3-4米,地勢最低的曲荷巷只有3.4米。留下、安樂新村、九聯新村等地只有3.5-4.0米。”西湖區治水辦專職副主任潘相宇說,這樣水容易匯聚到這里。
地勢低的同時,城西山也多,“城西的內澇主要來自山洪的壓力,將軍山和上埠河周邊的山匯水面積都達到了60平方公里。”潘相宇說,這些水如果不能及時排出去,嚴重的話能讓臨山腳地區洪水上漲1米左右。
在排澇方面,城西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排水路徑單一。排澇最后都是靠河流,城西大的河流沒有,只能通過余杭塘河把洪水往運河排,如果運河水位拔高,城西的洪水基本沒地方排了。
另外,城西是杭州老的文教區,房子多以磚混結構為主,配備的排水管道重現期只有0.33年(相當于能抵御3.3年一遇的洪水,目前排水管道設防標準是20年一遇),“這也是城西一些老小區容易被淹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房屋結構原因,我們不可能重新去鋪管道,只有通過其他辦法。”潘相宇解釋。
總的來說,城西易澇是因為上游攔不住,缺少大型蓄水設施;中游通不了,坡度小、局部卡口阻水、地勢低;下游排不出,外河水位高、缺少大型排澇泵站。
留下片區就花了2.5億今年或不會再被淹
西湖區在近兩年花了7個億去治理城市內澇,這些錢花在哪里,城西幾處逢雨必淹的地方現在情況如何呢?今年如果遇到臺風來襲,還會出現“看海”的情況嗎?
據了解,7個億里光留下片區小流域工程就花了2.5個億,這個區域位于玉古路以西、將軍山以北、余杭塘河以南、留河路以東,是城西淹得最厲害的地方。
那今年這塊區域到底能不能保證不被淹呢?周邊的居民可以期待一下。
留下片區的上埠河兩岸是最易被淹的地方,因為閑林方向下來會有60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積,這些水都會集聚到上埠河,由于西湖區西高東低,南高北低,這些水多數都很難自然排出去,“尤其留下街道辦事處和派出所對面,可以說是逢雨必淹。”潘相宇說,“2013年‘菲特’臺風來襲,城西8小時降雨270毫米,這些山洪水堵著根本出不去。”
究其原因,上埠河過水面積嚴重不足是主因,“上埠河原來河床最窄的地方只有7-10米,今年我們把水面寬度全部拓寬到了40-60米,堤壩提高到了6米,可防20年一遇的洪水。”
經過整治,這個城西最容易被淹的地區,現在情況怎么樣呢?“今年幾場暴雨,那邊都沒有問題,要是以往,水早就淹出來了。”潘相宇說,這個工程完成,臺風來臨的時候,這個片區的居民也不用太擔心被淹的情況發生。
第二個最易被淹的地方是城西的安樂新村,是留下的最低點,地坪標高為3.7米,集雨面積達到了1.65平方公里。“這個地方容易被淹的原因是旁邊的安樂溪過水面太小。”潘相宇說,“我們根據這個地區的特點制定了一個方案,設置一根直徑為2.5米的導流管,過西溪路直到留下河。”潘相宇說,這根導流管目前已經投入使用,安樂新村到目前為止沒有被淹的情況出現。
說到城西道路被淹,開車的市民肯定忘不了前年天目山路上把車當成船開的經歷。這里也是城西很容易被淹的一個典型的點。今年,西湖區在這個區域實施了飛達東路橫穿天目山路工程,除了箱涵清淤之外,還在飛達東路做了兩個沉井,“最近才完成的,天目山路南邊的洪水到不了北邊,于是在底下做了頂管進行引流。”潘相宇解釋,這樣道路的積水可以及時排掉。
記者了解到,目前最后一個項目可以在8月15日臺汛前完工,城西最易被淹的留下小流域區塊,從理論上講,以后不會再被淹了。
設立圩區治理老小區內澇
“內澇頑疾”有望根治
除了通過防澇工程去治理和預防洪水,城西老小區是怎么防止內澇呢?
記者了解到,城西通過建立圩區根治區域內治澇問題。圩區是個什么概念?“以前打仗有包圍圈,各個擊破,我們現在治澇也是這個道理,有針對性。以城西地勢最低的曲荷巷為例,我們建立了一個面積為6.5平方公里涉及15萬人口的古蕩灣河圩區。”潘相宇說。
根據測算,這個區域內汛期的時候流量為23立方米/秒,因此在這個圩區周圍設立了8個泵站,“暴雨來的時候,通過整治河道、清淤,然后用這幾個泵站強排,把洪水從區域內排出去。”潘相宇說,圩區的概念是去年開始的,目前西湖區有8個圩區。
老小區一直是城西內澇的重災區,和圩區的概念一樣,西湖區從去年開始對老小區進行點對點治理。“目前,我們已經制定18個老小區治澇方案。”潘相宇說。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小區的防澇能力設立固定泵和移動泵,遇到洪水時將水強排到小區外。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古蕩小區,小區的地坪標高為3.6米,“菲特”臺風期間小區外的沿山河水位達到了3.85米,導致整個小區被淹,居民出行困難。如今,在小區12幢和7幢之間新建了一個泵房,里面新置了3臺水泵。
據現場值班人員介紹,當沿山河水位高于3.2米時,關閉3處雨水閘門井,打開雨水泵房壓力排出口。當泵站內水位達到2.3米以上,3臺水泵全開;水位降到2.3米以下,關1臺泵;水位降到1.6米以下時,關2臺泵;降到0,9米以下時,泵站就停止工作,水位抬升時反升。
“其他小區做法基本都相同,區別在于,設計為防10至20年一遇的老小區我們就準備移動泵,10年以下的就新建固定泵。”潘相宇說,這樣基本就能解決老小區水排不出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