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計數據顯示,全國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2/3逢雨必澇遇晴易旱,而且災害過后處置措施也只是簡單的補水和排水。對這些措施的過度依賴,讓許多城市成為防澇防旱方面的“單向度城市”。這種單向度的處置方式在局部受災時一般能夠奏效,但如果周邊地區同樣旱澇嚴重,就很可能產生一系列問題。
我們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世界上的確有這樣的城市——在日本有不少城市的大樓和民居都實行樓頂綠化,大雨下來后被植物過濾并從根系滲漏到地下大大小小的蓄水池里,既可以補充地下水,也可以用于灌溉、洗車等;在臺灣,一條超長的地下排水溝可將臺北的雨水儲存或直排大海,讓臺北的街道不會內澇。這些城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海綿城市”,它們是城市建設中為防災減災和生態建設留出彈性空間的結果。
中央領導同志曾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從今年開始,中央財政將連續三年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提供資金支持,無疑將引導和鼓勵更多城市在防災減災和生態建設方面向多向度發展。擯棄單一思維和單向度的城市發展方式,給防災減災和生態建設留出更多空間,也將為人的生存和發展留出更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