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中心城區排水防澇綜合規劃
廣州市昨日舉行14屆168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中心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新快報記者了解到,《規劃》提出了城市排水防澇的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廣州將用深隧解決老城區排澇標準低和溢流污染嚴重問題。此外,排水管網設計標準將提高至“三年一遇”以上。
排水管網建設標準取上限
廣州市水務局總工程師鄭航桅表示,廣州內澇有六大成因(具體見下表),包括排水管網標準低、河涌縮窄、地表硬化三大人為原因。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規劃》的規劃范圍為中心城區。鄭航桅提到了對內澇的整治措施,其中之一是提高建設標準。“我們按照國家2014年頒布的室外排水設計規范,取了標準的上限值。就排水管網來說,新建城區按照五年、老城區是按照三年重現期,特別重要的區域按照十年重現期進行建設。目前大約有90%的排水管網設計重現期是一年一遇,達到兩年一遇的只有10%。”
鄭航桅表示,同時還要對河涌進行治理,并進行深層排水隧道建設,解決老城區排澇標準低和溢流污染嚴重的問題。“除了工程措施,在發生暴雨時還會采取相關的管理手段,比如說預警、相關搶險隊伍的布防,特別大降雨時可能還要轉移低洼處的居民。”鄭航桅說。
正編制七條深隧建設規劃
“七條深隧(一主六副)目前還在編制專項規劃,因為深隧涉及到老城區比較大的范圍,并且與地鐵等構筑物有交叉,穿越的地質情況也比較復雜,所以規劃的編制比較費時。另外我們也想借鑒東濠涌試驗段的建設經驗來優化規劃,一旦規劃有新的進展會及時向媒體通報。”鄭航桅透露,前期受考古以及五六月份連續大暴雨的影響,東濠涌深隧工程進度較計劃有一定的滯后,但總體來說還是正常。
《規劃》還提出了治理的總體目標,近期水平年為2020年,遠期水平年2030年。近期主要是對現有水浸點進行整治,建成現代化的內澇管控信息系統。遠期目標是,發生城市雨水管網設計標準以內的降雨時,地面不應有明顯積水;發生城市內澇防治標準以內的降雨時,城市不能出現內澇災害;發生超過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時,城市運轉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在《規劃》的指導下,廣州市水務部門正在組織編制《廣州市防洪(潮)規劃》、《廣州市中心城區排水控制性規劃》、《廣州市中心城區深層排水隧道系統規劃》三個專項規劃,分別側重于河道水系、排水管網和深隧系統,共同構建廣州尤其是中心城區的排水防澇體系。
廣州內澇六大成因
客觀原因
●地勢的影響。廣州中心城區北高南低,北面有白云山、火爐山、瘦狗嶺,南面是珠江,降雨時雨水會順著山體從七條河涌穿城而過,河涌水位上漲會對老城區排澇產生影響。
●受珠江潮位的頂托。珠江每天有兩個潮,天文大潮時如果遇到本地降雨非常容易受到頂托。
●降雨強度比較大。比如,今年5月下雨超過800毫米。
人為原因
●目前排水管網標準比較低。約90%的排水管網設計重現期是一年一遇,達到兩年一遇的只有10%。
●河涌縮窄。主要排澇通道河涌幾十年來不斷縮窄,排澇能力存在著下降和不足。
●地表硬化。地表不斷硬化,造成徑流系數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