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城市,可能很少有人會對城市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去了哪兒感興趣,也很少有人會對與污水相伴而生的污泥怎么處理感興趣。宣建嵐卻是特例。
作為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下屬的石洞口污水處理廠污泥干化焚燒車間主任,他告訴記者:“污水變污泥,污染大轉移,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看似簡單的污水處理其實也蘊藏著“大學問”。在一般的污水處理廠,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泥通過濃縮和機械脫水至80%的含水率,隨即外運填埋處理,費力又耗資源。而在石洞口污水廠,通過繼續精細化處理,含水率80%的污泥通過“干化+焚燒”后,含水率僅為5%,體積也變為處理前的十分之一,既減少了污染,又節省了土地資源。
通過宣建嵐及其工作團隊的各項優化和革新,當初廠里那套曾讓人吃足苦頭的污泥干化引進設備,如今的運行效率已大大提高。運行時間從最初的每年不足5000小時,提高到現在的7600小時,每年增加污泥處理量約1.6萬噸,綜合效率提升了50%,成為國內首套連續安全運行的污泥干化系統。宣建嵐也成為業內小有名氣的工人發明家。
土專家攻克洋機器
半路出家的宣建嵐,此前一直從事的是鍋爐操作工作。不過,這個善于學習的土專家,自己鉆研攻克了污泥干化進口設備的各種“攔路虎”。
作為國內首套污泥干化引進裝置,全外文的操作說明書和顯示屏,怎么“破解”?宣建嵐采用了人盯人的土辦法。
設備調試期間,宣建嵐幾乎寸步不離地跟在外方專家后面觀察、琢磨、學習。外方專家休息時,他就研究自己貼在墻上以便隨時琢磨的操作說明和圖紙。
裝置運行初期,宣建嵐發現,由于污泥的含砂率高,對管道容易產生磨損,而一旦磨損加劇,就有可能發生導熱油泄漏。但設備內管道布置密集,空間狹小,要十幾天才能找到漏點,給生產帶來不便。事后通過總結,在遇到導熱油第二次泄漏時,宣建嵐用上了土辦法,一兩天就準確找到漏點。所謂土辦法,就是鉆到干燥機內直接尋找漏點。“身處加熱的下水道,你想想會是什么滋味?”那段日子,宣建嵐幾乎每天都要鉆好幾次。
生產過程“步步創新”
設備的穩定運行僅僅是起步。在善于琢磨的宣建嵐眼中,生產的全流程都蘊含著創新的“細胞”。
比如:污泥在焚燒前要干化。剛開始運行時,宣建嵐就發現給料分配器很容易發生故障。通過仔細觀察,他發現問題出在給料分配器的軸封氣源和氣封的位置上,于是他們對設備進行了一番“手術”,終于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
干化后的污泥在焚燒前,需要混入一定比例的石灰石,起到脫硫的作用。原來的石灰添加裝置運行極不穩定,導致焚燒后煙氣排放不能達標。為此,他們再次攻關,一方面優化添加裝置,另一方面在石灰倉底部安裝裝置,使石灰入爐通道得以暢通,消除了影響煙氣達標排放的不利因素。
污泥焚燒后,產生的飛灰通過機械輸送到儲存灰倉。以前的輸送設備笨重老舊,很容易磨損,運行一兩個星期就會出現故障,維修強度大、時間長、費用高。宣建嵐請來浙江大學的教授們一起探討,終于研制開發成功以氣動力代替機械輸送的新型物料輸送裝置。不僅結構簡單、運行穩定、維修費用低,最重要的是解決了磨損問題,節省了大量費用。
據統計,近年來,宣建嵐及其團隊完成技術革新30多項,創造效益3000萬元,獲得國家專利10項,由團隊主編的《城鎮污水污泥流化床干化焚燒技術規程》,經國家建設部頒布為行業標準,填補了國內行業標準的空白。
環保服務業乘勢起步
如今,宣建嵐這位污泥焚燒技術專家,成了搶手的“香饃饃”。不少民營企業找到他,許諾高薪聘請他做技術主管,但他都一一婉拒了。
五年前,城投污水公司為宣建嵐成立了“首席技師工作室”,團隊一共16人,集合了年富力強的老中青三代技術骨干。去年,“首席技師工作室”被授予“上海市技能大師工作室”。
這個團隊還主動“走出去”,實現技術和經驗的輸出。杭州七格污泥干化焚燒示范項目,作為首個全部國產化的項目,在總設計時特地邀請宣建嵐協助提供系統優化方案和技術咨詢。
即使挑剔的國外裝置供應商,也對宣建嵐團隊的攻堅能力刮目相看。外方專門與石洞口污水處理廠簽署合作協議,將其在中國的設備調試和培訓業務交給了宣建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