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暴雨讓南昌出現嚴重內澇,城區多處積水嚴重。6月23日,記者了解到,為解決“晴旱雨澇”的問題,我省已有城市開始推廣“海綿城市”的建設,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今年3月,萍鄉成為全國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未來3年將獲得10億元以上國家財政補貼。
“萍鄉每年的降雨量可以達到1600至1800毫米,由于地處山地低洼地帶和贛湘兩個水系的分水嶺,三面山地產生的徑流均沿萍水河匯入市中心,經常導致城區短期內積水暴漲。”萍鄉市規劃局局長劉民表示,在早期城市建設中,城市道路往往是硬化路面,滲水性差,加之水利調蓄設施陳舊,每逢暴雨來臨,路面徑流緩慢,便造成嚴重的城市內澇。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6月23日、2011年6月14日、2014年5月25日,萍鄉分別發生了嚴重的城市內澇,對城市運行造成了嚴重影響。
為解決上述問題,萍鄉市專門出臺《“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計劃在未來3年內大量建設、改造透水鋪裝、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生物滯留池、調蓄池等綠色“海綿體”,以“慢排緩釋、源頭分散”方式控制徑流雨水,同時加強山塘保護和水系聯通,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目前,萍鄉已成立領導小組,并將啟動首批建設、改造項目。”劉民介紹,對于正在規劃的工程項目,全部都要考慮“海綿城市”的要求,道路采用透水材料,綠地設計成下凹式,雨水下滲后還可以通過凈化系統實現循環利用。“一些已經在建的工程,則要盡量調整,增加濕地與水塘的數量,提高城市蓄水和排澇能力。”
今年4月,為在全省推廣“海綿城市”的建設,省住建廳下發通知,推廣下凹式綠地建設,充分發揮綠地的滲透、調蓄和凈化功能。對此,南昌市水務局副局長羅劍華表示,減少硬化道路使用,增加透水磚和下凹式綠地將成為近期南昌“海綿城市”的主要建設任務。
“每逢暴雨,南昌城區徑流系數太大,地面滲透少,很容易造成積水。未來在九龍湖等新城區,大家將看到‘高路面、低綠地’的道路,以及大量彩色透水磚,加速城市雨水的排泄。”羅劍華說,目前南昌已有不少道路鋪上了透水磚,從近期表現來看,有效緩解了周邊的積水程度,也充分證明了“海綿體”對于解決城市內澇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