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海綿城市試點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中共池州市委書記、市長趙馨群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新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池州市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市,非常珍惜這一機遇,緊密結合池州實際,借鑒國際國內先進地區做法,扎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探索建設具有池州特點的“滲滯為先、蓄排結合、凈用相成”的海綿城市模式。
一、厚實的生態本底是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基礎
中央要求“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氣象條件等,合理布局城鎮各類空間,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從框架上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要求。池州因其得天獨厚的區域條件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在建設海綿城市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始終保持優越生態環境。池州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雨量豐沛,植被茂盛,生態優勢突出。主城區濱江環湖,清溪河、秋浦河、白洋河穿城而過,平天湖、月亮湖、天堂湖等湖泊星羅棋布。水資源總量58億立方米,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在Ⅱ類以上達75%,城市地表水質達標率100%;全市森林覆蓋率60%,城市綠化覆蓋率43%,城市綠地率38%;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99.2%;市轄各縣全部為國家級生態縣。歷年來,池州始終堅守“生態立市”理念,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確定為第一個國家生態經濟示范區。自此以后,特別是市三屆政府以來,池州堅持把生態建設始終作為社會之本、經濟之要、城市之魂,貫穿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之中,著力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三區”發展戰略,夯實優良的生態環境,凸顯池州生態城市特色,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了堅實的內在需求。
大力發展生態相融產業。作為皖江城市帶的主軸城市之一,池州市搶抓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新機遇,主打生態牌環保牌,同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探索總結出“開發沿江一線、保護腹地一片”的發展思路,緊緊依托工業、旅游兩大產業的支撐作用,努力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諧統一。在工業發展上,將適合池州發展,對空氣清潔度、地表水潔凈度等環境質量要求極高的電子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兩高一首產業”作為主導產業,落實項目環保、能耗、用地的審批制度,抬高工業項目進駐“綠色門檻”,否決重污染、高能耗項目,實現“保一方好山水,富一方老百姓”目標。突出工業園區的承載作用,先后在沿江一線規劃建設了1個國家級開發區、5個省級開發區,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的集聚發展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商貿旅游業發展上,編制了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發展整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大力發展高端商貿服務業、區域物流業,融合發展旅游、文化、體育、服務業,推進宜居宜業宜游城市建設,努力打造世界佛教文化觀光勝地和國際生態休閑城市,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了持續的外在條件。
科學布局城市空間規劃。堅持規劃先行,生態優先,先后編制了《池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年)》,以及各項專項規劃,率先開展城市邊緣區規劃研究,搞好城市總體框架布局。市域已形成沿江發展帶、內陸聯系軸、三個城市功能片區“一軸一帶三片區”的城鎮體系空間結構。采用組團結構,劃分城市的不同主體功能區,結合自然空間肌理和點—軸發展理論,界定城市的生態底圖控制區、城鎮化引導區和鄉村發展協調區,進行規劃指引。將生態理念融入城市規劃,開展流經城區河流的綜合治理,貫通城市水系。抓好保護性開發,在主城區核心地帶,建設40平方公里齊山—平天湖5A級風景名勝區、4.36平方公里的城市濕地森林公園,維護了城市生態平衡,為建設海綿城市提供了深切的人文關懷。
二、科學的管護措施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根本路徑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有力的推進實施才能完成。為此,池州市著力抓好以下工作:摸清家底。詳細了解城市水系、湖泊濕地、城區環境污染源、內澇多發地段、水資源消耗預測、氣象歷史資料、地下管網分布和老舊小區現狀等情況,形成工作清單。深入分析各領域曾經遇到的難題,提出工作對策和建議,為后期建設管理提供詳實的數據資料。修編規劃。按照頂層設計先行思路,編制海綿城市控制性詳規、城市供排水、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防洪抗旱、節約用水綜合規劃、綜合交通等專項規劃,抓好規劃之間的銜接。測算成本。參照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測算相關試點工作及項目的建設成本、預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綜合考慮地方政府財力狀況、國家和省財政補助資金、項目后期管養等,對準備實施的項目進行定性、定量測算,比選試點建設的方式,防止盲目上項目、鋪攤子,避免增加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編制項目。將試點工作細化為一個個具體可控的項目,分年度排定,確定建設目標、資金來源、責任單位和工期等。按照降水徑流控制存儲、老舊小區污水排放、企業居民用水供應、道路施工、園林綠化等先后次序,從最緊迫、最需要的環節著手,以期達到重點優先、以點帶面、分期實施、滾動發展的目標。統籌推進。將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融合到皖南旅游示范區建設、工業發展、城市建設、城市防洪、城市環保、生態建設等之中,推廣利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設施的新觀念、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做到同步實施,系統推進。
三、共擔的社會投入機制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有力支撐
海綿城市建設無論是蓄水、治污,還是雨水凈化利用,始終繞不開資金投入問題,池州市根據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確定投資規模、資金來源渠道、投融資方式和操作模式等,編制了三年實施計劃和年度財務滾動預算,開展項目成本效益評估,分類分批抓好實施。匡算總體建設費用,共編制海綿城市建設項目117個,總投資約210億元。將試點方案細化為可具體落實的項目,開展成本效益評估測算,從總體上衡量把握建設的資金投入數量。排定財政投資計劃,對于純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重點是用足用活用好國家、省試點補助資金。根據市級財政承受能力,安排年度財政支出計劃,納入財政年度預算。進一步整合市級住房城鄉建設、水利、環保等各類專項財政性資金,集中財力投入,發揮財政性資金的聚合效益和杠桿作用。遴選社會投資項目,對于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準公共產品或服務類項目,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管理運營。如在主城區排水和污水處理上,我市已成功引入深圳水務集團參與經營管理,按一定年限轉讓特許經營權。對公共停車場項目,正在編制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管理經營的方案。發揮市場競爭作用,把水環境整治與開辟水上游線結合起來,引進企業投資,通過合資經營,在公共產品供給上發展混合經濟,形成社會共擔的分享機制。制定差別化水價,堅持多用水多付費、誰污染誰付費,依法征收排污費,用經濟手段傳導海綿城市的理念。提高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確保建設工作有力有序實施。
四、堅強的組織領導是建設海綿城市的可靠保障
落實6項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抓好海綿城市建設,確保按計劃、按進度組織實施。組織保障。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海綿城市總體工作,把握工作大方向。同時,對應設立規劃組、項目組、技術保障組、工程組、考核評價組等具體工作單位,負責具體事項落實。市政府建立定期調度推進機制,每月召集2—3次會議,研究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建立嚴密組織架構,確保試點工作領導得力。制度保障。制定實施方案,出臺加快海綿城市建設的決定等政策。著手制定低影響開發控制、雨水調蓄利用、城市供排水和節水、河湖水系保護、城市水污染治理、防洪排澇應急等管理辦法。開展科學技術研究,研究出臺相關地方標準、規范、技術導則和技術規程等。人才保障。聘請國家、省級專業技術專家,組成專家咨詢團隊,對規劃編制、實施方向、工作重點等進行全程指導。對工程技術,招標選擇有資質公司承擔,利用已有成熟技術。招聘引進部分緊缺的專業人才。加大對部門業務人員的技術培訓。機制保障。對政府性投資項目,遵循市場規則,將一律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選擇實施主體。對PPP項目、股權投資,也將通過市場途徑選擇合作伙伴,發揮市場在投資建設中的決定性作用,杜絕官員插手,防止暗箱操作、違規操作。對項目實施成效的市級評價,將采取政府部門牽頭,盡可能交由專業公司進行評價認定。廉政保障。試點項目建設,涉及到大量財政資金的使用管理,必須抓好廉政措施的落實。建立項目實施的廉政防控體系,推進權力公開透明運行,落實資金內控管理,發揮審計監督作用,保障資金安全使用,確保干部廉潔。宣傳保障。加強城市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重點抓好《城鄉規劃法》、《環保法》、《水資源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將各方的行為置于法律的框架下活動,做到政府依法行政,企業依法生產,公眾依法辦事。大力普及海綿城市知識,廣泛宣傳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情況,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引導全社會自覺支持、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匯集各方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