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柔軟又吸水,它跟我們的城市也有相似之處——不久前,國家確立悅來為海綿城市試點地區,那么問題來了,用水泥、瀝青鑄就的城市,如何讓它像海綿一樣?
18平方公里區域建7個公園廣場
今年4月,悅來被國家確立為全國16個海綿城市試點地區,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范圍18.67k㎡,由悅來生態城、悅來會展城、悅來智慧城三部分組成。
三年時間,項目建設內容包括7個公園廣場項目,35條約36公里城市道路,14個居住小區項目,8項公共建筑項目以及污水處理廠及二級管網、調蓄設施及泄洪通道、監測評估工程共67項項目。
80%雨水不流走,城市“會呼吸”
悅來投資集團熊總告訴重慶時報記者,海綿最大的特點就是吸水,“這個比喻很形象,海綿城市最大的功能也是吸水。”熊寄然說,目前全國的排水系統都考慮的是怎么樣把雨水通過管道迅速排走,以避免形成內澇,但是這樣的排水方式浪費了資源不說,如果上游下暴雨,還容易引起下游的洪災。
“悅來建海綿城市,就是要控制雨水80%不流走,建設適應環境變化的彈性城市,解決城市防洪、排澇、雨水利用的問題。”熊寄然說,新城將以建筑、道路、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構建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健全城市的蓄水細胞,打造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目前悅來集團正在制定詳細規劃,年底前一期工程將開工,其中包括對現有的國博中心的改造。
可凈化水體,明年進行大規模建設
重慶處于長江中上游,傳統的排水方式,是直接將雨水通過排水管道快速排到嘉陵江和長江,沒有經過自然凈化的水體進入長江后,會加重對下游水體的污染。
悅來集團規劃部長魏映彥說,如果重慶能逐步實現“海綿”的功能,對雨水進行自然凈化,排到嘉陵江和長江里的水也都是凈化過的,將起到改善三峽庫區下游水質和水環境的功能,“不過針對主城區的改造難度會相當大”。
目前,悅來海綿城市的建設正處于規劃設計階段,預計在年底進行部分工程的動工,2016年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2017年則全面建設完成。熊寄然說,建設完成后,希望能將悅來海綿城市做成中國山地海綿城市的示范樣本。
城市如何“呼吸”?修建蓄水池、生物滯留帶、使用透水鋪裝
悅來集團規劃部長魏映彥帶重慶時報記者來到國博中心東邊的山上,這是一條寬敞的大路,兩邊正在進行房地產項目的施工。
悅來片區現在有已建成、正在建和尚未開工、出讓的地塊,都將根據實際情況改建或新建,讓這個片區會“呼吸”,魏映彥介紹,這涉及到悅來片區的道路、小區、建筑、公園、綠地等等。
小區:讓土壤“喝水”
魏映彥說:“我們會跟開發商協商,也許是以部分補償的方式,讓他們對道路進行透水鋪裝,如果是已經建成的,會要求改裝。”魏映彥說,雖然現在很多地方也用了透水磚,但透水磚的下面依然是硬質鋪裝,要補給地下水,就要讓土壤“喝水”,所以要做真正能深入土壤的透水鋪裝,讓雨水變成地下水。
另外,小區的建筑物屋頂也會要求進行綠化,在地面上,可以增加有雨水收集作用的景觀水體,讓雨水可以實現再利用。
道路:人行道低于路面
傳統道路的綠化帶高于道路的排水面,不利于雨水的存儲,現有的排水方式是在道路兩旁修建排水管道,使雨水直接排到嘉陵江和長江,但是,每場雨水常常會夾雜地面的污染物,迅速排入長江和嘉陵江,進而污染水質。
魏映彥說,今后悅來片區的道路,將在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增建生物滯留帶,這個滯留溝將取代現有道路兩側的排水口,而以綠化帶的形式呈現。
但滯留帶與現在路面上的綠化帶不同,它將比路面低下去10厘米左右,路面兩端每隔10米左右會有一個雨水口,道路上的雨水可以通過雨水口進入生物滯留帶,經過自然凈化后,再儲存、滲透。
魏映彥說,生物滯留帶里融入了生物凈化技術,將更好地凈化降雨,進行再利用。如果雨太大,“滯水”功能不能滿足的話,多余的水會從“溢流口”,直接進入排污管道,防治內澇。
除了增建生物滯留帶,悅來新城新建道路的人行道也會采用滲水性能更好的磚,并將生物滯留帶和人行道融合在一起,甚至有可能將人行道變成草坪,人們可以直接在草坪上行走。
公園:增加雨水收集池
魏映彥說,公園里可以修一些水體,把雨水存起來,“公園本身有很多綠地,就是有滲透作用的,所以修在公園里的水體主要考慮雨水的存儲和使用。”
悅來片區規劃有7個公園和廣場,針對廣場,魏映彥介紹,以前廣場的地面都是硬質鋪裝,現在就要求透水鋪裝,原來的公園,一年光是澆灌就要用很多水,今后修建的雨水收集池就可以用來灌溉。
案例
年底改造國博中心,草坪下暗藏雨水池
悅來片區目前最大的已建成建筑是國博中心,魏映彥說,針對國博片區的改造,將在既有基礎上進行,盡量不破壞其現狀。
“重慶是山地城市,在建造‘海綿城市’上有優勢。”魏映彥站在國博中心,指著東邊的山體說,可以在山上修建雨水收集池,再通過落差,讓收集到的雨水流到國博中心的雨水收集池,凈化后的水可以用來沖洗道路、澆灌草地等等,最后再經過高差進入濱江地帶的收集池。
連接每個臺級之間的是“植草溝”,它是一個雨水通道,和雨水收集池一樣,都藏身于地面下,就像是海綿上的吸水孔。
“計劃今年年底將對國博片區進行改造,現有的綠化帶下面,就會修建雨水收集池。”魏映彥說,“另外我們還計劃在國博中心頂樓,修建雨水收集池,達到對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和凈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