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4年12月,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聯合啟動了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工作,2015年4月2日,我市遷安市入選全國15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回歸自然
海綿城市的國際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是國際社會城市水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雨洪管理的新策略。基本指標是:1、開發建設后的水面率不得低于區域的平均值,低于5%的則要恢復和提高城市水面率;2、透水性綠地面積不得低于40%;3、城市雨水利用率達到30%以上;4、制定城市低影響開發規劃,增加滯蓄雨水能力。
據統計,全國669座城市中,有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嚴重缺水;在32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竟然有30個特大城市長期受缺水的困擾。而在缺水或嚴重缺水的同時,過去3年中,全國有360個城市遭遇內澇,其中六分之一城市的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小時,淹水深度超過0.5米。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就指出:“為什么這么多城市缺水?一個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夠涵養水源的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給占用了,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雨水來了,只能當做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許多城市提出生態城市口號,但思路卻是大樹進城、開山造地、人造景觀、填湖填海等。這不是建設生態文明,而是破壞自然生態。”
“海綿城市”建設,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來的。海綿城市建設是將城市雨水提升城市水資源供給,它與傳統城市排水系統的最大區別,在于“回歸自然的水文循環”。傳統城市排水系統是將雨水從管道里集中快排,造成雨水白白流失;海綿城市建設突破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海綿城市可以解決當前城市內澇災害、雨水徑流污染、水資源短缺等突出問題,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還可以帶來綜合生態環境效益,明顯增加城市“藍”“綠”空間,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利用當地適宜的生態化設施,如植草溝、雨水花園、雨水塘、多功能調蓄水體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與城市綠地和景觀水體相結合,充分利用雨水資源,緩解城市徑流污染和內澇風險,降低水環境污染巨額治理費用,減少城市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因此,海綿城市建設不僅不會增加城市建設投資,反而會節省成本。
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程的切入點
海綿城市建設是嶄新的城市建設理念,要以各層級規劃為控制途徑,“規劃引領”“生態優先”。既要保護好現有可能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敏感區域,限制開發;又要把低影響開發理念植根于新開發或需要改造的城區。緊緊抓好四個方面的切入點。
首先,要培育真正懂得建設海綿城市的決策者和指揮者。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規劃設計優化要以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為目標,將透水型城市發展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將低影響開發、精明增長、生態網絡、生態補償等理論內化到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地控制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積,提高城市透水率。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政府擔當起建設海綿城市的主責,統籌協調規劃、國土、排水、道路、交通、園林等職能部門,發揮城市總體規劃的引領作用,注重對城市原有天然河道、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的保護和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其次,要培育真正懂得建設海綿城市的設計者和建設者。海綿城市的“海綿體”建設,主要是道路透水鋪裝形成海綿體,它既包括原有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各種可滲透路面雨水的城市配套設施,并非將城市道路推到重建。要使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高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功能,徹底緩減城市內澇、降雨后城市“看海”的境況。各職能部門從業人員要真正當好設計者和建設者,在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過程中,嚴格落實各層級相關規劃中確定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控制目標、指標和技術要求,統籌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應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規劃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再次,要培育真正懂得建設海綿城市的管理者和養護者。低影響開發設施維護運營的單位一定要當好建設海綿城市的管理者和養護者,做好低影響開發設施的維護管理,保障設施正常、安全運行。一是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以城市建筑、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對小區建筑的屋頂進行綠化,使之滯留雨水起到緩解熱島效應;小區綠地則應使之“沉下去”,讓雨水不從下水道排放,而是進入下沉式綠地得到調蓄與凈化;小區的景觀水體也應成為能夠調蓄、凈化雨水的綜合設施;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鋪裝,還可將路面雨水用于澆灌綠地。城市綠地與廣場應建成有雨水調蓄功能的“雨洪公園”,環城水系應具備雨水調蓄與排放能力。二是要配備相應的監測手段確保設施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對設施的效果進行隨時監測、評估和維護管理。
最后,要培育真正懂得建設海綿城市的支持者和參與者。社會公眾要做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持者和參與者。社會公眾可因地制宜“創造”各類低影響開發的新模式、新技術,如在房前屋后建設各類雨水花園、綠色陽臺、微型濕地、屋頂菜園,建設成千上萬的“海綿社區”“海綿校園”“海綿公園”“海綿綠地” ,應大力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在全社會普及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的理念,讓海綿城市建設蔚然成風,成為一種自發、自覺、自愿的行為。
借鑒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經驗
2004年,深圳市就開始引入城市“低沖擊開發理念”(現在稱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積極探索在城市發展轉型和南方獨特氣候條件下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規劃模式。從三方面入手:開展相關技術交流與研究;編制完善地方相關指導規則和規范;2010年開始光明新區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創建工作,2011年9月,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將光明新區列為全國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示范區,到2020年將全面建成低碳示范區。
福建省政府最先開展了提高城市透水率專項行動。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編制了試行的技術指南,圍繞提高透水率的主要實現途徑,從規劃設計優化和工程措施推廣方面,分別提出在規劃設計中貫徹透水理念的設計要點和要求:要以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為目標,將透水型城市發展理念融入規劃全過程,將低影響開發、精明增長、生態網絡、生態補償等理論內化到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面,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有效地控制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積,提高城市透水率。以全省域的專項行動和技術指南引導海綿城市建設。廈門雨水利用率比較低,據統計,每年20多億立方米降水量,是全市水資源總量近兩倍,但為城市所用的卻不足兩成,現已編制完成《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實施方案》,從“滲、滯、蓄、凈、用、排”六個方面充分利用雨水。
2014年11月,河北省住建廳下發《轉發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的通知》。要求各地應在城市各層級、各相關專業規劃以及后續的建設程序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先規劃后建設。同時對海綿城市建設提出了具體目標:2017年底前完成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新建與改造雨水管網落實上限建設標準,建設一批雨水調蓄設施,基本消除對社會影響大、反響強烈的城市重點積水部位。加快下凹式綠地建設改造步伐,在城市道路、停車場、廣場推廣使用透水性鋪裝材料,城市新建道路的人行道采用可下滲結構,既有道路人行便道隨道路改造進行透水性改造。到2017年,下凹式綠地占城市綠地總面積不低于20%,透水便道長度不低于城市道路總長度的20%。
我市理應借鑒國內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踐經驗,加大力度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程,盡快制定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城市規劃,以遷安市列入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為契機,提出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具體進度與指標要求,與建設美麗唐山的總體規劃體系相銜接,加快推進我市城市建設的海綿化。
(作者單位:任慶海唐山市政協農人資環委;李權興唐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