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我市降雨量偏少,四大直供水庫蓄水率僅40%,而1至4月,中心城區日均供水119萬噸,同比增長8。53%。市政府辦公廳倡議全市機關爭當節水先鋒,帶動社會各界節約用水(6月1日《寧波日報》)。
全社會積極節水,固然可以緩解用水緊張狀況,但筆者以為,“節流”之外,還應“開源”。通過收集利用雨水,增加城市用水供給,就是一條可行之策。
《2014年寧波市水資源公報》顯示,去年我市平均降水1620毫米,水資源總量80。41億立方米,全市供水22。93億立方米,雨水回用0。32億立方米。不難看出,我市雨水利用率很低,這與我國城市普遍存在的“重排輕儲”思維有關。而在先進發達國家,雨水利用已成為一項生態工程:德國已形成完整的雨水收集、處理、控制等技術體系及配套的法規體系;美國有相應的政策與法規,鼓勵雨水截留、貯存或利用;日本在建筑中設置雨水收集儲藏裝置,等等。
城市收集和利用雨水,大有文章可做。住宅樓群、各種大型建筑設施,多有大面積屋頂可收儲雨水,只要設計好流向管道,引到儲存點,稍加凈化處理,就可供環衛、一般生活用水、清洗車輛、澆灌花木、沖刷廁所等所用,甚至可消防應急。
雨水是上蒼賜給人類的寶貴資源,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城市集水的研究和開發,扶持集水企業發展,對集水有成效者給予補貼或獎勵,引導全社會盡早形成集水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