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洶涌流淌的雨水留住,滋潤干渴的北京。栽種樹木、維護濕地和湖泊、在居民區鋪設透水磚、放置集雨尊……幾十種招數把北京變成了一塊大海綿,盡情吸收著雨水。據統計,僅去年一年,就有1.83億立方米雨水得到利用,占年均可利用水資源的十分之一。
對于水資源緊張的北京來說,每一滴水都非常珍貴,天上之水更是自然贈送的禮物。據統計,全國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統都屬于快排模式,大量硬化地面讓雨水只能從管道中白白流走,無法得到有效利用。近年來,本市運用多種手段建設海綿城市,把洶涌而來的雨水截留、利用。
海綿城市具有良好的“彈性”,即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和凈水,需要時再將儲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如此一來,既減少了城市內澇災害的發生幾率,又能留住至少60%的雨水。
近日,記者來到北京交通大學的景觀湖——明湖。只見兩岸綠樹掩映、假山環繞,湖中碧波蕩漾、石徑錯落,給校園平添了幾分靈氣。這個看似普通的小湖,下面卻埋著學校雨洪利用的中樞。明湖不僅不耗水,每年還能省水5萬立方米。
說它不會消耗水,是因為湖水全部是雨水和再生水。教學區和家屬區一共20萬平方米,都屬于明湖的匯水面積。雨水經過過濾后,順著管線流進湖里,不會浪費掉。說它能省水,則是因為明湖相當于一個巨大的雨水貯存池,可以反向輸水。通過四通八達的湖底管線,明湖與學校的綠地、教學樓、洗車房相連。現在,北交大70%以上的綠地都由湖中儲存的雨水澆灌,每年能節約5萬立方米自來水,學校每年也能省下25萬元。
與明湖一樣,本市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頤和園、月壇公園等多個公園也都已經建成了雨水收集系統。只要達到一定降雨量,園中的雨水就能流入湖中,被充分利用,能夠節約不少水資源。
在海淀的雙紫小區,更是有集雨“神器”。與普通的地磚不同,雙紫小區的地磚上布滿了空隙,透水性極強。雨水在上面停不了多長時間,就能直接滲入地下,流進850立方米的小區蓄水池。被“一網打盡”的雨水成了小區綠化、洗車的主要水源。
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類似的集雨方式還有很多,包括公園綜合雨水利用改造,建設雨水收集池、下凹式綠地、集雨尊等。這些設施增加了水域面積,促進了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有了集雨設施的幫助,北京的“肚量”變大了多少呢?“單是去年一年,北京就一口氣喝下了1.83億立方米的雨水,相當于80多個昆明湖。”北京市節水中心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一到下雨天,分布在全市的2150處雨水利用工程,就張開了“嘴巴”暢快地吸吮著雨水。它們為城鎮和農村地區分別收集了2700萬立方米和8000立方米的水。此外,在1.83億立方米綜合利用的雨水中,還有7000多萬立方米要歸功于2.2萬公頃的公共綠地。
按照海綿城市的理念,本市今年還將新建150處雨水利用工程。同時,中心城區25座下凹式立交橋雨水泵站升級改造工程、建設西郊雨洪調蓄管涵聯通工程也將于今年年內完成,屆時,本市將實現總調蓄能力700萬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