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河南省環保廳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18個省轄市60條城市河流水質排名中,漯河市沙河水質排名第一,同時,沙河水質連續3季度排名全省前五。而二十年前的沙河,企業污水、城市鍋爐污水,居民生活污水一股腦地排進沙河,沙河不堪重負,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臭河”。
回顧沙河治理這些年,當地政府調整經濟布局、疏堵結合、鐵腕治污、管理機制創新等治理手段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個中經驗,值得借鑒。
黨委政府“壯士斷腕” 著力開展“退二進三”工作
早在2012年,漯河市委、市政府就做出了壯士斷腕的決斷——開展建成區“退二進三”工作,寧肯犧牲幾個億,也要關停重污染企業。所謂的“退二”,就是從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第二產業中逐步退出來;“進三”,即發展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
幾年來,漯河市多方協調,克服重重阻力,最終將銀鴿一基地、興茂鈦業、泰豐化工、雙龍紡織等十多家企業實施停產搬遷,污染“大戶”在遠離居民區和沙河的產業集聚區重新安家落戶。
黨中央提出,“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漯河市拿出“退二進三”中上千畝土地的財政收益,全力支持“退二進三”企業轉型升級。第一批16家“退二進三”企業中,有11家在產業集聚區上了項目辦了新廠。企業新項目全部完工后,預計將產生上百億的工業產值、十多億的稅收。
如此一來,市民既能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又能有穩定的就業和收入。“漯河市以‘退’為‘進’,實現了生態環境和物質財富的雙豐收。”漯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預計到2016年底,市區建成區范圍內的重化工企業將全部搬遷出去。”
疏堵結合 加強執法監察與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并舉
近年來,漯河市環保部門對水污染出重拳、用重典、零容忍。對違法開工建設、違法投入生產、無證排污、違法排污、超標排污等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堅決查處。
漯河市先后對67家重點排污企業和13家醫療衛生單位進行了深度治理,有效解決了部分企業治污設施運行不穩定、違法排污等問題。對直接排入河流的排污單位,實行了嚴于國家排放標準的市定排放標準。
澧河是漯河的母親河,也是漯河市的引用水源地。在澧河一處水質自動監測站,漯河市環保局污染監控防治科科長白鴻喜介紹,這里能夠實現澧河水質自動采樣、自動分析、自動保存、自動上傳,所有數據在省環保廳網站同步顯示,一旦水質有異樣,設備會自動報警。
“像這樣的水質自動監測站全市有9座,同時,我們在47家重點排污單位還安裝了68個監控基站135臺(套)在線監控裝置,確保水質變動情況盡在掌握。”白鴻喜說。
治理河流污染,離不開堵與疏的結合。目前,漯河市已建成投運的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共有9座,另有2座在建。污水處理范圍基本覆蓋到每個縣區和產業集聚區。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漯河市日處理污水能力將達到50萬噸以上,全市范圍內將基本消除劣五類水體。
抓住“關鍵少數” 縣(區)長對水質達標負全責
在沙澧河治理過程中,漯河市緊緊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任命縣(區)長任轄區內主要河流的河長,對河流水質達標負全責,分管縣(區)長、縣(區)環保局長分別任副河長,協助做好河流水質達標工作。
漯河市規定,凡河流出境斷面1周不達標的由市環保局提出預警;對河流水質連續2周不達標的,所在地的縣(區)政府向市政府作出超標原因和整改措施的書面報告;連續3周以上不達標的,由所在縣區政府主要負責人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說明情況,對全年未完成河流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的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并對責任人嚴肅追責。
人們常說,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靈性。現在沙澧河,已經成為漯河市拿得出手的一張靚麗名片。徜徉在沙澧河風景區內,沙河、澧河水質清澈,水草浮動,兩岸綠樹成蔭,游人或散步或垂釣,盡享大自然賜予的良辰美景,同時也深深體味著環境友好之于自身、之于社會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