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今年5月10日,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儀式正式啟動。今年節約用水宣傳周的主題確定為“建設海綿城市,促進生態文明”,旨在深入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廣泛宣傳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要求。相關部門還要求通過節水宣傳周活動,各地要充分認識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性,轉變城市建設理念和發展方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
早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他指出,城市規劃建設的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對自然的影響,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統。為什么這么多城市缺水?一個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給占用了,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雨水來了,只能當作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許多城市提出生態城市口號,但思路卻是大樹進城、開山造地、人造景觀、填湖填海等。這不是建設生態文明,而是破壞自然生態。
什么是“海綿城市”?據資料介紹,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像一塊海綿一樣,下大雨時就吸水,干旱時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以有效地防止出現城市水失衡。
其實,“海綿城市”既是一個新概念,也是一個一直以來都有的理念。現在所說的“海綿城市”,原來也被稱之為“低影響開發”——在自然地上的房屋建筑,修房之前雨水徑流量不發生太大變化。通過滲透、過濾、儲存、蒸發和滯留等設施,讓水文條件盡量不受到開發的影響。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紀90年代提出并應用,是一種新的雨水管理思想與技術體系。所以說,當城市內澇、水資源匱乏等大城市病愈發暴露的時候,管理水資源,使其回復自然循環的過程,已經勢在必行。

歡迎雨水兄來本城落戶
為什么要建“海綿城市”呢?眾所周知,近年來,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頻繁遭遇強暴雨襲擊,引發嚴重內澇,可以說是“逢雨必澇,遇澇則癱”。2011年,“到武漢看海”成了流行詞;2012年,北京“7·21”大雨讓數十名市民失去生命……城市發生內澇,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統落后于城市建設,但從根源上說,是建設和建筑改變了地表徑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網的負擔。當地面徑流量得到有效控制時,對地下管網的要求相應變低。尤其是對于改造難度較大的老舊城區而言,這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對此,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仇保興博士認為,傳統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順暢”的模式,實際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環利用。其實可以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統籌解決城市內澇、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多個問題。經驗表明,在正常的氣候條件下,典型“海綿城市”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城鎮排水防澇系統的建設理念或將發生徹底轉變。根據該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組織排水。
建設“海綿城市”,歸根結底是要恢復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環,為城市居民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而這種良好的人居環境,就需要保護好河塘溝渠濕地等城市內原有的自然水系,維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設一些公園、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設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鋪裝材料,并增加城市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等可透水地面。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最關鍵的在于區域內的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一般來說,區域內的大規模水源,主要用于重要生物棲息地、珍稀動植物保護區、自然遺產及景觀資源分布區、水資源保護區等,其中可以對地表徑流量產生重大影響的自然水系,原則上都可以被納入水資源生態板塊,加以識別和保護。建設人工濕地,對于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就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成都市將環城生態區上的“六湖八濕地”建設,全部納入“海綿城市”的規劃當中,就是一種加強對水資源利用和調節,科學建設“海綿城市”的全盤設計。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意見》提出,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對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產業項目實行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明確禁止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準入事項,明確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禁止和限制發展的產業。編制實施全國國土規劃綱要,加快推進國土綜合整治。構建平衡適宜的城鄉建設空間體系,適當增加生活空間、生態用地,保護和擴大綠地、水域、濕地等生態空間。
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新建成建筑相當于世界建筑總量的一半。因此,在“海綿城市”的推進中,建筑的雨水利用與中水回用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對“海綿城市”建設成果如何評估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數據缺失將導致“海綿城市”試點驗收困難。據了解,目前國內在雨水排放方面缺乏公開的監測數據,而沒有數據就無法評估試點成效。再就是能夠和具體地域結合的“海綿城市”建設規劃與工程技術研究基礎不足,沒有同步建立監測和評估體系以及專門隊伍等問題也成為當前工作難點。雖然存在困難,但建設“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理念,唯有積極探索“海綿”理念,讓城市學會“呼吸”,才能讓城市回歸自然,使水源得以涵養,使田園得以保存。而這,將是對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