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水收集系統施工現場。
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項目都要建雨水收集系統,這是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江蘇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的新要求。昨天上午,記者在西區藍灣國際住宅小區,就見到一個與常見蓄水池不同的蓄水“水庫”,它是用防水PE塑料膜包裹高強度PP塑料支撐架組成,省時省工又環保,令人耳目一新。
施工現場
建蓄水池如同搭積木
在藍灣國際一幢住宅樓前,記者見到一個長方形大坑,幾名工人站在坑內一個黑色大“積木”上,大坑深約4米,“積木”一人多高,上面還支著3個大煙囪。現場施工負責人揚州鑫潮噴泉景觀工程公司劉經理介紹,工人們正在建設的是小區的雨水收集系統,是用PP塑料模塊做內支架,外面包裹耐用、高強度的防水PE塑料膜的蓄水池。記者見到的“積木”就是PP塑料模塊,它主要起到支撐地面的作用,因為這一“水庫”上面還將回填1.5米厚的土,恢復為綠地,它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改善蓄水的水質。模塊長13米,寬5.3米,高約2.2米,蓄水量約150立方米。
同傳統蓄水池相比,PP塑料模塊蓄水系統有何優勢?劉經理介紹,該系統建設無需工具就可快速組裝,省工省時,大幅降低勞動強度,前一天開挖基坑,次日就可安裝、回填,因為模塊搭建就跟搭積木一樣簡便,傳統水池還需要等待鋼筋混凝土凝固、保養。該系統還有一個重要優勢就是使用年限長,設計使用年限在50年以上,而傳統水池時間長了可能會出現下沉、滲水等狀況。
蓄水作用
灌溉景觀沖廁所都可以
“雨天,蓄水池可用來收集小區內的雨水,減輕城市雨水管網的排水和污水處理壓力;需要時可用來澆綠化、作噴泉水或沖廁所、洗車等,可謂一舉兩得。”劉經理告訴記者,在揚州,一個這樣的水池,一年反復蓄水量有三千噸左右,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十分顯著。如果揚州每個小區都建一個或多個這樣的蓄水池,一方面對緩解揚州暴雨天住宅區、馬路積水起到很大作用,同時對揚州環境保護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路面流淌的雨水,如何變成可供回用的景觀水?劉經理介紹,系統包含有雨水處理回用系統,由雨水分流井、蓄水池、水泵設備、配套管路等組成,最后使用的水都是經過沉淀、過濾處理達標的。開始下雨時,收水管道中的雨水相對臟一些,這部分雨水不能進入蓄水池,而是首先進入棄流井,然后排入小區外的河道。當雨水達到一定量后,這部分雨水才開始收集,收集來的雨水還要經過過濾池,去除泥沙和污染物后,才最后流入蓄水池,這樣的水經水泵提升用作為綠化和景觀等補充水源。當蓄水池裝滿水后,之后的雨水就通過溢流管排入河道。
建筑新政
新建項目要建雨水收集系統
記者昨從市墻改辦了解到,今年1月1日起的新版江蘇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中,明確要求規劃占地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項目,要建設雨水收集系統,收集面積要占規劃面積的1/3。我省所有城鎮新建建筑都得嚴格按這一標準進行“綠色設計”。
市建設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已于去年正式出爐《揚州市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規劃到2015年,全市城鎮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2020年,全市50%的城鎮新建建筑按二星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該負責人還介紹,三星是綠色建筑的“最高級”,目前我市已有11個項目獲得了一星、二星或三星綠色建筑的設計標識,三星包括華鼎新城、江都帝景藍灣、名門一品等。獲得設計標識后的開發商,不一定去申報運行標識,帝景藍灣在獲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后,還獲得了二星運行標識,這是我市唯一獲得此標識的住宅小區。記者昨天采訪的藍灣國際,正在申報三星設計標識。獲得二星、三星綠色建筑設計標識的開發企業,還可享受到省每平方米25元、35元的補貼,獲得運行標識另外再加每平方米10元的補貼。
此外,記者還從市節水辦了解到,今年開始,我市也計劃對建設雨水收集系統的新建項目給予補貼,以鼓勵其建設。
記者昨天還了解到,前期征求意見的《揚州市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管理辦法》中,也計劃將“2萬平米以上新建小區要配建雨水收集系統”納入進去,以達到既能節水又能減少城市防洪壓力、河道污染的目的。管理辦法擬規定,凡在城鎮規劃區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工程,規劃建設用地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區項目,單體建筑屋頂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工業建筑項目,總用地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廣場、公園、綠地項目,路幅超過70米的城市主干道和交通主干道等,都應當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每公頃建設用地,應當建設不小于1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