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聯合發布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我省鎮江市入圍16個試點城市,未來3年將獲得12億專項補貼資金的扶持。
曾幾何時,逢雨必澇、“到××地來看海”之類戲謔折射城市之痛,尤其北京7·21特大暴雨后,城市內澇越來越受到關注。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做哪些功課?將給生活其間的人們帶來什么變化?
從細微入手,鎮江成鮮活切片
3月26日下午,記者專程趕往鎮江采訪,市政府辦公室里一場內部小會議正熱烈而緊張地進行,主題正是“申報海綿城市”。
“全國總共34個城市申報,每個省基本只有1個名額。我們作為江蘇唯一代表,首輪初選進入前22名。”鎮江給排水管理處處長胡堅介紹,這次國家首批試點,全國計劃只有6個名額。
早在2007年,鎮江就已先行先試,著手開展降雨量、徑流量控制等相關研究工作。“最初是為了解決城市內澇與面源污染。”胡堅坦言,為應對內澇和大量生活污水,很多城市選擇擴建下水道、增加調蓄池來增加收集能力。而建調蓄池1立方1萬元,財政吃不消,維護管理也極不方便。鎮江吸取美國、新西蘭、英國等國的經驗,引入LID(低影響開發)體系進行本土化探索,希望通過一定的生態技術,盡可能輕松實現城市雨水的就地、就近回收利用。
鎮江金山湖路,看上去普通,實則暗藏玄機——其兩側人行道采用橘紅色的透水材料鋪裝,側面每隔一小段就有一個拇指粗的孔洞;綠島低于路面近10厘米,種滿了耐旱耐澇的小灌木;圍繞綠島的路牙石沒有全封閉,每塊都有兩個長方形的孔洞。
“可別小看它們,透水材料、孔洞、凹陷的‘雨水花園’都能起到收集、凈化雨水的作用。去年幾次大雨,我們現場考察,沒發現任何積存。”鎮江給排水管理處副處長趙寶康介紹。那雨水最終去哪兒了?趙寶康告訴記者,一部分下滲、補充、涵養地下水,一部分在“海綿體”飽和后依然排到水體,但經過層層滲透,水量減少、水質也得到凈化。
目前,鎮江因地制宜已做成十幾公里生態道路。新路都按上述標準建造,對老路則進行改造。建生態道路比起原來的擴建管廊,投資節約30%—60%。老小區的欠賬怎么還?胡堅告訴記者,該市江濱新村探索將不透水路面改為透水路面,利用現有空間做透水綠化帶、停車場,樓宇之間安放雨水罐。“我們用模型做實驗,在不擴大下水管道管徑的情況下,這個老小區足以應對30年一遇的暴雨。收集到的雨水可以用來洗車、保潔,減少對新鮮水的使用。”
從每一塊綠地、每一條道路開始推進,爭取連點成片。鎮江原本要打造一塊3.8平方公里的“海綿體”,申請試點方案做方案時,這個范圍拓展到22平方公里。
系統治水,“內生需求”旺盛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有降雨時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自然”遷移,盡可能實現水的自然循環與利用。
構建海綿城市,就得保護現有海綿體、恢復被破壞海綿體和實施低影響開發。其實,江蘇很多城市已有意識地采取一些“碎片化”做法,契合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張家港市將明朝留存下來的一條12米寬護城河覆蓋,在上面蓋起停車場,沿河打造了一條S狀繁華商業街。然而,由于沒有進行雨污分流,越來越多污水排入。2009年,當地政府下決心啟動綜合整治工程,花費18億元、耗時4年拆除河道建筑,恢復老河道,打造沿河風光帶,建設地下停車場。“從蓋河到開河,體現治水理念的提升。有水的城市才靈動,有了蓄水的‘水盆’,城市才會減少內澇。”張家港市城區改造辦公室副主任黃國華告訴記者,雖然耗資巨大,但還給市民一片河道、綠地。
過去治水,力氣花在消除“黑臭”。而現在,按照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還要使水變清澈、成為優質水資源。宜興公用事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該市正制定規劃,計劃投資近10億元,對城區的西氿湖進行生態修復,“以前是星星點點治水,現在要系統地去治水”。
“我省建設海綿城市的‘內生需求’其實非常旺盛。”省住建廳城建處副處長何伶俊告訴記者,不久前,住建部在深圳開辦又一期海綿城市培訓班,全國1200人自愿報名參加,僅江蘇就200多人。“我們正與財政部門溝通,‘十三五’期間省內將開展試點。”
建海綿城市,須防“走極端”
在何伶俊看來,構建海綿城市這個載體解決水問題,可在經濟上產生拉動效應,會催生一些新材料新產品,形成綜合效益。更關鍵的是,建設海綿城市,將對傳統觀念帶來較大沖擊與挑戰。
以往城市排水,靠的是管渠、泵站等設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綿城市則以“慢排緩釋”、“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從技術角度講,江蘇每年降雨量大概1100毫米,70%-85%要求被蓄滯,而不能被排出。”何伶俊透露,今后規劃上將對此加以控制,地塊出讓時徑流量、透水路面等作為要件寫進去,開發前后該地塊排水量須持平。如此一來,既不增加市政管道的壓力,也會達到滯留洪峰的效果,盡量不反復開挖馬路。
“海綿城市建設,也要防止誤區。”何伶俊坦言,此次申報我省許多城市躍躍欲試,但評審時發現一些城市的理解還存在偏差。有的城市沒有研究降雨規律,有的城市則雄心勃勃要干“大工程”。而實際上,建設海綿城市,滲透在諸多環節細節,既要防止過于簡單化,也要防止“夠不著”。
鎮江市規劃設計院院長趙江告訴記者,鎮江做海綿城市,幾乎沒有大體量工程,有的都是細微之處的變化,比如綠島變低洼,但隨之而來須注意植被、保潔作業方式、路面養護的變化。“打造海綿城市,并不是推翻一切重來,而是與傳統相結合,對現有資源重新調整。”
“構建海綿城市,既要‘大手筆‘又要‘縫插針’。”中國科學院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區裕雄研究員認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整個社會,需要的是多部門合作、信息共享,“哪怕個人打造‘綠色屋頂’也是一塊蓄水小海綿,一塊塊小海綿,最終就會形成一塊大海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