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濟南在城市建設和管理運營中有意無意間堅持了海綿城市的理念,一些景區園林和工程項目不斷創新方式、加強舉措,著力實現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功能,那些新鮮的城市“海綿體”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修建雨水收集系統后,千佛山上的鳥兒明顯增多。
森林公園的砂石鋪裝廣場
日前,濟南市出臺《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打造海綿城市。一時間,海綿城市這一新鮮詞匯吸引了不少眼球。記者采訪獲悉,近年來,我市不少工程項目在有意無意間堅持了海綿城市的理念,打造出一批能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海綿體”,這些“海綿體”就在我們身邊。
蓄水池
收集口
收集溝傳統景區收集雨水花盡心思
28日9:00,千佛山風景區西區,林中的一處小型濕地內,一群飛鳥正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沐浴、飲水,它們躍動著、鳴叫著。水中的鳶尾長出了新葉,岸上不知名的野草在卵石中間蓬勃地生長著。有人問,缺水的濟南市連續干旱了數個季度,千佛山怎么還有水景?原來,這是山上灌溉用的中水經雨水收集溝匯流到旱溪的。
2010年以來,為減少水土流失,在雨季時收集雨水,千佛山風景區在改造提升工程中先后建設雨水收集系統9處,面積達580平方米。“蓄水池都選址低洼處,用鵝卵石做生態鋪裝,打造出層疊的效果,和周邊景觀協調一致。”景區基建科工程師黃珺說,這項工程改善了景區的局部生態環境,進一步涵養了水源,景區的鳥類明顯增多,同時也提升了景觀效果。
“到了夏天,這里不光有鳥,還有青蛙和魚,花兒再一開,更漂亮!”爬山途經此處的市民王亞軍說,每逢下雨,雨水收集溝的鵝卵石被沖刷干凈了,很多市民專門踩著鵝卵石爬山,按摩腳底,一舉多得。
千佛山風景區把雨水收集系統打造成了宜人的景點,天下第一泉的雨水收集系統則相當隱蔽。2009年,結合大明湖新區改造,景區在大明湖新區的主游路、廣場等位置預留了很多雨水收集口。遇到雨天,雨水從收集口進入收集管網,經處理后流進大明湖。“雖說大明湖是眾泉匯流而成,水位一直很穩定,可雨水也不能浪費了。”工作人員說。新技術
新材料
新理念新景區直接建成大型海綿綜合體
濟南森林公園2010年建成開園,占地面積69.5公頃。“綠化和水系占了園區總面積的73%,加上道路、廣場、停車場大量采用生態透水材料鋪裝。園區95%的面積透氣透水。”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助理馬濤告訴記者,森林公園的花雨灣、攬翠湖、映翠湖、積翠潭以及連接水系,構成了公園的水面景觀和完整的水系排水系統。四處湖面平時維持正常水位,雨季時湖岸的軟駁岸斜坡可以增加臨時續存量。另外,湖與湖之間通過旱溪流自然連接,旱溪同樣有蓄洪和下滲作用。續存起來的雨水不僅能作為景觀用水,也能用來澆灌綠地。多余雨水則通過排洪泵房強排入市政雨水管網。
2014年建成開放的花圃公園和森林公園類似。花圃公園的綠地面積占全園總面積的82%,公園地勢本就局部低洼,自然形成了雨水利用的條件,建設時又修建了荷塘旱溪,加上廣泛采用透水和砂石鋪裝,園區九成以上的面積可以透水、滲水。減外排
多截留
補綠植山體公園建設想方設法留住雨水
2014年以來,濟南市批量開工建設山體公園,給市民提供家門口的休息地,在山體公園建設中,對雨水的收集利用也相當普遍。
在臥虎山山體公園建設中,施工方利用自然山谷修建擋土墻和攔水壩,在雨水量較大時通過管道轉運,在山谷
末端的平坦位置建設了兩個雨水收集池。“這種雨水收集池還兼有水景功能。”濟南市林場副場長李永昌說。
佛慧山黃石崖入口處也有一處芳草萋萋的水塘。當時,園林部門利用山體天然的高差,將蓄水池修建成封閉式,雨水流到下方的旱溪成為水景。在游客眼中,這水景似是天然形成,很難看出背后有人工的痕跡。與佛慧山類似,2014年,英雄山風景區整治提升工程中,在赤霞閣北坡和松月亭也通過收集雨水打造水景,給山體增加不少靈動之氣。
不止這些,在山體綠化時,園林部門在緩坡采用沿等高線多砌壘水平階的方式綠化,增加山體對雨水的滯留面和滲透量;在陡坡處砌壘魚鱗坑和噴播結合,對雨水沖刷進行消力,減少雨水流失;在植被選擇方面多采用鄉土樹種,盡量維持山體原有生態環境,增加雨水蓄積能力。
在道路、休閑廣場建設中,盡量利用原有登山路修建,減少對原生植被的干擾和破壞,同時在道路兩側進行綠化種植,既保證道路兩側的綠化景觀,又增加對雨水的蓄積;多采用糠梁砂和透水磚鋪裝,加強對雨水的源頭削減和滲透。
“海綿城市的相關項目很快會全面鋪開”,3月26日至29日,我市園林系統就海綿城市創建密集召開專題調度會。記者獲悉,市城市園林綠化局已成立海綿城市創建領導小組,并就公園景區改造、生態涵養區建設、植樹綠化等重點項目明確了責任分工。這些項目將在實現雨水資源化,緩解水資源不足的壓力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