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節能、綠色生態的城市是什么樣的?3月26日,由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領頭,成都市各區(市)縣建設局代表組成“先遣隊”,實地尋訪成都市先進的建設項目,探訪“未來之城”的雛形。
地下環形車道年底貫通
記者乘車從高新區天府一街一個地下停車場入口駛入,隨即進入一個不一樣的地下空間。這里是成都市最長的“地下通道”——大源商務商業核心區地下環形車道。地下環形車道全長2.8公里,呈正方形,為單向逆時針三車道,預計在今年底前實現全線貫通。
現場負責人介紹,地下環形車道東南西北四面各有進出通道。向外,地下環形車道多個出入口連接地面;向內,有多個出入口連通商務商業區的地下空間,如停車場。尤其新穎的是,地下環形車道的照明是引進的太陽光,在地面上的道路中心線位置,用光導照明管把地上的陽光引到地下用,實現了節能環保的理念。
污水處理廠中水反哺江河
在高新區中水回用綠地,污水變成了潔凈河水。成都市新建污水處理廠從去年11月起,承擔了成都市最大規模“中水回用”計劃,將市民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經過處理,每天變為30萬噸中水反哺河道,目前主要投入清水河。相關負責人說,每天30萬噸的中水排給并不是最大值,“未來有望日常處理更多。”
除了現有規模,成都市正在論證、謀劃更多污水處理廠為全市生態河湖補給中水。如成都市第五污水處理廠補給江安湖,成都市第七污水處理廠補給安靖湖,成都市第八污水處理廠補給金沙湖,成都市第四污水處理廠補給青龍湖、青龍濕地,成都市第六污水處理廠補給龍潭濕地、北湖和北湖濕地,成都市第三污水處理廠補給江灘公園。
建筑垃圾就地消化
成都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建筑垃圾已經成為單一品種排放量最大、消納處置最困難的固體廢棄物,傳統填埋處理越來越困難。
不過,在府城大道下穿天府大道隧道工程建設現場,成功找到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新路子。“老道路拆除后的廢舊混凝土塊等建筑垃圾,經過現場篩分和破碎處理,變成建筑骨料。”現場負責人稱:“這些材料可以作為新建道路的基層加以利用。”
通過試點,已經有7000多立方米建筑垃圾全部現場產生、處置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