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價格手段推動農業用水模式改革已推行多年,但推廣區域有限
全灌區每年收取的水費僅為供水成本的三成;50多億立方米的農業用水,一半左右被浪費;下游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壓力大……3月17日,四川都江堰灌區春耕用水工作會議上,都江堰管理局局長劉道國呼吁,早日推行全灌區兩部制水價。
推行計量用水和計量收費,變按畝收費為按方收費,在此基礎上,實施“兩部制”水價,亦即基本水量收取基本水價、超計量累計加價,這是2008年四川啟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時就已提出的措施。然而,時至今日,全省10個大型灌區中,除武引灌區和都江堰灌區部分區域外,仍采用按畝收費。“兩部制”水價究竟卡在哪里?
一畝地年耗水600立方米,浪費一半
四川省水利廳計財處處長尹曉東介紹,按畝收取水費有兩大弊端:一是供水方收回成本困難,二是造成水資源大量浪費。
都江堰灌區現行的收費標準為:平壩灌區每畝每年28元,丘陵灌區每畝每年32元左右,按每畝每年實際用水量600立方米計算,折合水價為0.046元-0.053元/立方米。而部分丘陵灌區和偏遠灌區的輸水成本已經逼近0.15元/立方米。如果算上輸水過程中的損耗,能收回三成左右的供水成本已算不錯。
還有水資源的浪費。2000年前后,根據省內外專家、學者的論證,都江堰灌區核定每畝耕地年用水量在300立方米左右,但實際上,農戶很少受其約束,“到現在全灌區每畝地年用水量在600立方米左右,超過一半都浪費掉了。”都江堰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認為,由于按畝收取水費,導致農戶產生“水隨便用,費用不會加”的思想。
施行“兩部制”水價,節水三分之二
在尹曉東看來,“價格手段沒起到作用。”而“兩部制”水價,是最佳的水價機制。
人民渠二處供水管理科科長鄧順杰介紹,“效果沒得說”。目前,二處所負責的灌面為278萬畝,有效灌面為157.6萬畝,供水對象為德陽等地丘區(目前采用的水費收取模式見附表)。結果,“浪費的水少了。”
鄧順杰說,在采取“兩部制”水價之前,二處每年僅能收回15%左右的供水成本,所負責的灌區每畝年耗水量超過600立方米。現在收回的供水成本超過35%,每畝耕地年用水量不會超過200立方米。
大面積推行,條件還不具備
“兩部制”水價效果如此好,為何難以大面積推廣?
“目前推行得好的都是資源性缺水地區,比如丘區或者干旱區。”都江堰管理局供水科科長徐興文介紹,都江堰灌區大部分地區的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農民不愁沒有水用。”如果推行“兩部制”水價,農戶很難接受“不用水也要交基本水價”。還要做到對農戶終端計量,但是滿足這一前置條件的只有武引灌區。
更為棘手的是,基本水價和累計加價的形成機制。省農水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對于基本水價的制定標準,“農戶及灌區管理方很難達成一致,畢竟之前用水成本太低了,現在猛然改成‘兩部制’水價,他們很難接受。”
德陽等地丘區目前采用的水費收取模式
全 年
每畝300立方米基本水量,收費為14元
1-3月
每畝基本水量為50立方米,超出部分按照0.04元/立方米收
4-6月
每畝基本水量為50立方米,超出部分按0.07元/立方米收
7-12月
每畝基本水量為200立方米,超出部分按0.04元/立方米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