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濟南市區一年要留下533萬立方米,相當于4個大明湖多的降雨。這么多雨水,如何能保留下來,而不讓其順著硬化路面流入小清河最終入海?或是流入下水道與污水融為一體呢?這就要提到“海綿城市”中的四個“吸水系統”。下面記者就一一為您解讀一下。
【城市水系統】建壩擴湖
在200多公里河道建壩留水利用城市水系統來達到控制徑流總量,主要是通過湖泊調蓄、河道攔蓄等方式來實現。而實際上,濟南自提出建設水生態城市后,實施了一批如大辛河、興濟河等河道整治,以及歷陽湖景觀工程等項目,而這些項目的實施恰巧是走在了城市水系統的構建之路。
作為在省城正式提出建設“海綿城市”前便已建造的一塊“海綿區域”,歷陽湖工程通過將大明湖的棄水引入到廣場東溝內,已將原廣場東溝從一條旱水溝改變成為一條景觀河,呈現出一幅“濟南瀟灑似江南”的嫵媚姿態。而據濟南市政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歷陽湖日滲水量已達1.5萬立方,實現了泉水的先觀再用。
而據統計,濟南目前河道總長度為213.4千米,按照河道可滯留容積核算,河道可調蓄容積為106.7萬立方米。而大明湖、漿水泉水庫、華山湖等水庫湖泊的可調蓄總容積為247萬立方米。這也意味著城市水系統可滯留總容積為353.7萬立方米,占到總控制容積的37.2%,占總雨量的26%。
【園林綠地系統】現有綠地下凹,一年可蓄水近9萬方
城市中由于硬化率過高,雨水不能滲入地下,而是通過管道排走,而地下水的抽采卻不斷加大,大型城市出現地面下沉。而下沉式綠地是留住雨水的較好的方式。
根據統計,2013年濟南市現狀綠地面積為44.4平方千米,假如將其中1%的綠地改造成低于路面20厘米的下凹綠地,那么一年便可以調蓄雨水8.9萬m3。說到下沉綠地,其實國內大部分城市都沒有相關建設,但據業內人士介紹,下沉綠地在國外很多城市都已經普及。“下沉式綠地可以有效的涵養水源,減少綠地的澆灌次數,節約水資源。”上述人士稱。同時,下沉綠地還可以減少路面積水,更有效地收集塵土,避免二次揚塵,提高城市空氣質量。“相對于道路,處于低洼地帶的綠地更容易集塵,并最終在綠地中固定下來。”而除了既有之外,濟南還將新建或改造提升既有街頭綠地、游園設施存蓄水能力,以增加滲透量。根據規劃,至2020年,濟南將新增加綠地面積21.9km2(66.3-44.4km2),如果將這部分綠地均建成下沉20厘米的下沉綠地,其容積便可達到87.6萬m3。如此一來,園林綠地系統控制將新增容積為96.5萬m3,占總控制容積的10.1%。
此外,對佛慧山、金雞嶺、鮑山等26 個山體公園進行提升改造,實現上游存蓄、滯緩功能。
【道路交通系統】今后的人行道也得“喝”水
相較于此前,已于本周一開始提升改造的旅游路東段工程中,人行道的建設則采用了一種綠道人行道的建設方式。這種“綠道”,與以往所建人行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會“喝”水:雨水不再通過人行道全部流到地下管道里,而是一部分下滲到地下。
根據《濟南市總體規劃》(2006至2020年),2020年末濟南市規劃道路廣場用地面積為65.6km2,其中20%為廣場及人行道鋪裝面積。假如其中15%進行透水改造,一年可增加下滲雨水量為0.7萬方。
而記者從濟南市政部門獲悉,目前正在實施的二環南路、鳳凰路,以及將要實施的經一路東延、舜世路二期南段等16條市政道路,也將采用“綠道”的方式來建設人行道。“這種人行道主要通過用透水方磚鋪設的方式,實現讓雨水下滲的目的。”
【建筑小區系統】已有近10個小區開始接雨水自用
建設下凹綠地、可滲透路面、綠色屋頂及透水性停車場等措施,住宅小區在“海綿城市”建設中也大有可為。
記者從濟南節水辦獲悉,目前已有近10個建筑小區可達“海綿城市”建設中的建筑小區系統標準。同時,在西客站、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體育學院等建設了雨水利用的示范性工程,并且政府率先示范,在龍奧大廈首先建成并投入使用了雨水收集回用系統,使之成為一塊“海綿”。
其中,記者在濟南首個擁有雨水利用系統的中建文化城小區看到,整個小區所有路面全部采用透水性材料,或地磚或鵝卵石路面,小區內很少見到硬化路面。據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介紹,該小區綠化面積達到40%,加上數千平方米透水性路面,大部分雨水直接滲透。
而按照建筑小區平均綠地率27%計,2020年末濟南市建筑小區內綠地面積為29.5km2,下凹綠地調蓄容積為2.9萬m3。另一方面,2020年末濟南市規劃居住用地面積為109.2平方公里,每一萬平米規劃用地建設100方調蓄容積,建筑小區新、改建率按27%考慮,推算濟南市建筑小區需建設調蓄容積為30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