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炬區從2008年開始啟動了重點主干河涌疏浚以及岸墻整治工程,現已取得一定成效。
筆者近日從火炬開發區獲悉,自去年該區十大民生實事完成了區內水環境(內河涌)的整治規劃后,今年起將用2—3年時間對區內15條主干內河涌開展綜合整治,目標為把區內河涌水環境提高到符合國家四類水質標準。
與此同時,在火炬區2015年的十大民生實事中,火炬水質凈化廠主體工程爭取年底完工,并于2016年上半年建成并交付使用。
去年已完成內河涌整治規劃
“有河涌貫穿是一個城市不可多得的自然稟賦,因此我們要把這個自然稟賦維護好、建設好、發展好。”在上周兩會時,中山市委常委、火炬區黨工委書記、翠亨新區黨工委書記侯奕斌提出,“我們希望通過系統的整治,在提高水質的同時,修復河堤和河床,為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的水環境。”
據了解,位于橫門水道以南的火炬開發區內河涌眾多,縱橫交錯。區內有小隱涌、濠頭涌、張家邊涌、八公里河等15條主干河涌,河涌干支流共29條,另外有過境河涌岐江河。但長期以來,由于大部分河涌沒有進行系統的規劃和整治,同時由于山體破壞造成水土流失,違章搭建擠占河道等人為因素引發河道不同程度淤積,河床變淺,河道變窄,影響了行洪能力。
針對這樣的情況,火炬區從2008年開始啟動了重點主干河涌疏浚以及岸墻整治工程,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至2014年,火炬區系統開展河道的襯砌工程,恢復河道的生態斷面,共投入近6000萬元對全區40公里的河涌進行高標準的規劃整治。
而在2014年火炬區的十大民生實事里,第一項就是完成火炬區內河涌的整治規劃。據介紹,整治規劃在2014年已經提早完成,也確定了兩個試點段,今年起將著力開展治理。
分散式污水處理廠低成本辦實事
根據內河涌的整治規劃,火炬區擬通過建設生態河堤恢復河流的自然形態,利用人工濕地凈化環境、生態補水等方式改善區內水環境。而在前不久出爐的火炬區2015年十大民生實事中,也有涉及維護水環境的內容,第一是繼續推進雨污分流工程,第二則是加快火炬水質凈化廠的建設。
據介紹,火炬水質凈化廠一期工程將于春節后公開招標,主體工程爭取年底完工,并于2016年上半年建成并交付使用。該新建水質凈化廠擬在小隱涌與橫門水道交匯處建設,規劃用地面積100600平方米,首期投資2億元,污水處理規模為近期10萬噸/天,遠期20萬噸/天,接納附近的生活污水。新的凈水廠建成投入運營后,現有凈水廠將關閉不再使用。
另據火炬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環保科工作人員介紹,對于雨污分流工程暫時還未涵蓋的片區,火炬區也擬建立3個分散式污水處理廠,對片區內的生活污水進行處理。這種分散式污水處理廠每個投資300萬元,日均可處理500噸污水。
“一個分散式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僅僅相當于建設片區污水管網總費用短期的利息。而且這種分散式污水處理廠是可以移動的,在片區的雨污分流工程完成后,污水處理廠又可以移動到其他需要的地方處理污水,真正做到低投資出實效。”侯奕斌說,“在民生工程上,火炬區要做群眾最擁護的實事。而內河涌的整治,就是群眾擁護,能讓全區群眾都受益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