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市環保局副局長李春元寫的長篇環保小說《霾來了》引起不小反響——環保官員把它當作工作參考,公眾把它當作防霾參考,甚至有環保企業視之為產品開發參考……當然,也有人說環保官員寫小說有不務正業之嫌。
總之,《霾來了》,李春元火了。
日前,記者專訪了李春元,傾聽他的解讀。
寫小說,只想給組織、公眾呼吁問題
記者:為什么寫這本書?
李春元:過去一段時間,環保部門始終處于上壓下頂,受夾板氣、窩囊氣,沒人拿你當回事兒,法律可操作性差,但問責特別多、理解特別少的局面。
我主管環境宣教工作,以前發小冊子,內容干巴巴沒人愿意看,寫小說是為了增強吸引力。網上也有人質疑,說你環保局長不去干實事,寫什么小說?我真想說,可能有眾多的環保局長都被擠兌得沒辦法了,只是不可能大家都去寫小說,我只是替他們代言。我白天辛辛苦苦工作,晚上回家寫小說,只是想給組織、公眾呼吁問題。
書出版后,受到媒體、公眾廣泛關注。特別是當前大力治霾的情況下,很多人迫切想知道法律是怎么規定的,霾來自哪里,是什么東西,對人有什么害處,我們應怎樣去治理,政府應承擔哪些法律責任,企業應承擔什么責任,公眾應怎樣積極行動配合等。
如果不治理好霧霾,戲劇化的東西沒準就會成真
記者:書中內容,大概有幾成是真實故事?
李春元:很多故事都是真的,但在哪發生的說不清楚。有的是媒體上報道的,有的是我參加環保部組織的環保局長培訓時,全國各地環保局長發牢騷、講觀點、舉例子時自然而然講出來的。盡管說不清具體哪件事發生在哪里,但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是現實。也有些情節是戲劇化的,現實生活中可能還沒有發展到這樣一個程度,但作為小說要有可讀性。
如果不治理好霧霾,戲劇化的東西沒準就會成真。
環保局長沒人愿意當
記者:如何看環保崗位成“燙手山芋”現象?
李春元:我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監測數據,拉開窗簾看霧霾是個什么情況。現在政府對治理霧霾決心很大,但涉及改造面臨很多具體問題,影響工作進度。
責任大、任務重、問責多,社會還不理解,環保局長沒人愿意當。環保局長很尷尬,缺乏公信力,你說什么公眾都質疑,說什么都沒理。外地一位環保官員告訴我,他們缺一個環保局長,半年多了配不上。很多縣級環保局長干兩三年就堅決不干了,寧愿到邊緣部門當個主任科員。
現在群眾對環保怨氣也大,環境監察、一線執法工作,讓誰去誰都不愿意。現在迫切需要給環保人員創造良好工作環境,組織群眾來環保局,看看環保人員每天都忙些什么,更理解、支持環保工作。
群眾期盼高,上級要求嚴,問責追究多,壓力雖大但心情比過去舒暢
記者:新近出臺的史上最嚴環保法,給環保工作帶來哪些改變?
李春元:過去法律不健全,環保執法空間狹窄,雖然有壓力,但大環境相對寬松,有些事情實在沒辦法也就拉倒了。2013年開始,環保部門執法空間越來越大,執法可操作性越來越強,中央和地方都高度關注,廊坊政府每天都督導環保部門依法落實。因此,表面上看環保部門權力大了,實際上壓力也在增大。環保法規落實到位要面對很多問責。
所以說,群眾的期盼,上級的要求,問責的追究,讓環保人壓力很大。但現在跟過去比,心情是舒暢的。現在是履行責任的任務重、壓力大,跟過去生窩囊氣的壓力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