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縣根據省、市“五水共治”工作統一部署,緊緊圍繞“滅黑臭”目標,堅持鐵腕治水、項目治水、長效治水、全民治水,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縣域水質大幅提升。通過實施水環境治理,有效改善了水質,境內29條干支流中,有26條水質達到Ⅲ類以上,大部分在Ⅱ類。武義江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從去年的8.3%提高到50%;地表水市控斷面水質達標率從去年的25%提高到75%。
河道環境明顯改善。通過實施萬人“清三河”,全縣2條黑臭河、36條垃圾河已全部消滅,其他河道也均已清理到位,通過日常保潔和生態治理,基本實現了河清岸美。
項目建設穩步推進。2014年計劃完成的412個項目均已100%完成,完成投資15.8億元。通過治水項目建設,污水處理、防洪排澇、供水保障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轉型升級初顯成效。以治水倒逼產業轉型,促進“生態發展、綠色崛起”。通過電鍍集中園區建設,全縣15家電鍍企業實現一次性升級。淘汰落后產能,促進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發展,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佳縣”;禁限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經過整治后,2000多戶養殖戶轉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綠色產業;通過治水,生態變好、鄉村變美,建成鄉村旅游特色村13個,精品線4條,“垃圾河”變成了“漂流河”,促進了旅游業發展和生態景區全域化。
全民動員清“三河”。以重整山河的決心,開展萬人“清三河”。由各級河長帶頭,縣鄉村聯動,上下游共治,全方位、全水系、全流域開展水域清理,所有河道、溝渠、水塘得到徹底整治。全縣有4.1萬人次參與,清理河道、溝渠593條(段)、長度1170公里,清理垃圾2.6萬噸;整治黑臭河2條、25.2公里,共清淤29.3萬立方米。在清“三河”過程中,把生態治理理念貫穿始終,把握好三個“盡可能”:一是盡可能不破壞生態。針對在“清三河”中出現的挖砂、砍樹等現象,實行“四個嚴禁”:嚴禁在河道邊砍樹、嚴禁在河床上清草、嚴禁在河道里挖砂、嚴禁截彎取直,盡量保護河道原有生態。二是盡可能避免二次污染。河道清淤先上游后下游,并積極探索淤泥的資源化利用。將清淤后的淤泥用于填埋廢棄的礦山、荒地和苗木種植,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盡可能實行生態修復。規劃建設熟溪、桐琴、履坦等濕地公園,總面積約1.7萬畝,增強河道的自凈功能和自我修復能力。宣平溪沿岸鄉鎮就地取材,在河道兩岸種植3.5萬株蘆葦,建設蘆葦濕地,實施生態治理,打造生態景觀。
快馬加鞭抓項目。把項目建設作為治水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打好項目攻堅戰。全縣共梳理出“五水共治”36個大項目、430個子項目。將項目層層分解,一一落實到部門和鄉鎮(街道),按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逐月考核責任單位、責任領導和責任人,確保按時間節點完成。在項目實施中,體現三個“突出”:一是突出重點區域。我縣東北部既是工業和人口的聚集區,也是污染的“重災區”。3條水質不達標的河流均在東北部,其中一條是黑臭河。我縣把東北部作為治污的重中之重來抓,加大治污工程的規劃實施力度。二是突出廠網同步。堅持將污水處理廠建設與覆蓋區域的污水管網同步建設,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及一期提標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白鷺溪、小白溪流域27公里污水管網已完成24公里。第二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8個有工業園區的鄉鎮已完成管網建設規劃,5個鄉鎮已開工建設。三是突出農村治污。2014年全縣實施的182個治理村已基本完工,被省里評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優勝縣。主要體現為嚴控成本和嚴管質量:通過深入排摸,科學分類,“三上三下”審核施工設計方案,達到既便于操作,又經濟實惠的效果;對以往建設的管網進行閉水試驗測試,力求新舊管網無縫對接,可利用部分盡量利用;組建由村民代表、駐村干部600多人組成的監管隊伍,以隱蔽工程為重點,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建立工程質量終身追責機制,確保工程質量。
重拳出擊抓整治。一是建立嚴打嚴懲的環境執法聯動機制。立案查處違法企業186家,責令停產整治152家,取締非法加工點53家。強化社會監督,建立環境違法24小時有獎舉報制度,落實百萬資金用于舉報獎勵。全面實施重污染行業整治,關停企業9家,整治22家。二是強勢推進畜禽養殖場污染整治。縣財政累計投入2.5億元資金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嚴格劃定禁限養區、嚴格關拆整治時限、嚴格治理提升標準,累計關停拆除2923家,治理提升238家。
多措并舉抓長效。一是建立“三化”常態保潔模式。根據工業鄉鎮(街道)和山區鄉鎮人口密集度不同的情況,建立市場化、專職化、兼職化“三化”河道保潔模式。工業鄉鎮(街道)實行市場化保潔;南部山區鄉鎮,每村聘請專職保潔員,實行統一著裝、統一保險、統一工作標準的專職化保潔;對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的偏遠村,由村干部輪流兼職化義務保潔。二是開展“六千”義務保潔行動。建立千名黨員、千名青年、千名婦女、千名職工志愿者、千名夕陽督查員及千名保潔員等“六千”隊伍,每月分頭開展至少一次的治水護水公益服務,服務人員達1萬余人。三是落實評比激勵機制。落實保潔補助資金400萬元,根據河道等級、考核結果進行補助。每月進行水質監測,分類進行排名,對年終考核總分列各自序列前2名和后2名的鄉鎮分別給予相應的獎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