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開始,云南大部地區便與“干旱”、“缺水”這樣的字眼掛上了鉤;而另一方面,昆明等城市一到雨季便出現“內澇”。針對這一問題,2015年的云南省兩會上,政協委員駱瑞麟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推進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緩解干旱的同時,也可減輕城市“內澇”。
駱瑞麟在提案中指出,多元化開源、節流,才是緩解城市干旱的最終出路,而城市雨水作為重要的非常規水源之一,其資源化利用除前期一次性投入外,相對于其他非常規水源,后續處理和維護成本極為低廉,據統計,海水淡化成本5—6元/噸,中水成本平均2元/噸,而雨水凈化處理成本則不足0.2元/噸。
就云南而言,全省城市雨水量較大,但資源化利用率較低,以昆明為例,多年平均降雨量924毫米,雨水資源化利用的發展潛力巨大。
為此,駱瑞麟建議,云南應大力推進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首先,應由城市建設部門牽頭,聯合其他相關部門,理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同時,加大宣傳,通過示范工程參觀、專題講座、播放公益廣告等方式,提升全民對雨水資源化利用的認識水平;此外,還應通過減免稅收、發放補貼等激勵辦法,給予參與雨水資源化利用的企業一定的便利,并探索建立有效的雨水資源化利用投資的收益回報機制。
具體實施過程中,駱瑞麟建議,采取試點先行、示范推進的方式,選擇一些建設基礎較好、缺水嚴重的城市,加快建立標桿示范點。例如重點在昆明新建項目規劃審批中強制推行,出臺專門的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管理辦法,設定強制性的雨水回收設施標準,對于不達標者不予驗收;對按標準建設雨水利用工程并保障正常運行的新建小區的經營單位,給予環保優惠政策,如免收防洪費等。